由于跟随叶准师父学习咏春拳,所以按照辈分排,李小龙是我们师叔。李小龙讲过一句话:“我不怕练过一万种腿法的人,我只怕一种腿法练过一万次的人。”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因为佛教的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曾经有人问过嘎玛仁波切:什么是修行的窍诀?
嘎玛仁波切回答说:重复。
为什么“重复”是修行的窍诀呢?嘎玛仁波切开示说:修行就像我们每天开车一样,天天都在重复开车的动作,为什么呢?因为需要熟悉,不仅要熟悉车的性能,还要熟悉自己与车之间的感觉,一两天不开车或许感受还不深,七八天或一个月不开车,可能车上哪些按钮是做什么用的都不太记得了。
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做功课就是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就像我们熟悉了汽车的功能以后,我们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一样。修行需要我们每天去做,一再地重复,重复就是最好的熟练。修行的诀窍也正是重复,在一次次的重复当中,对佛法越来越熟练,慢慢的,当需要的时候,你就会懂得适当地运用。往生的时候,想去净土,也不是那么难的事了。
南传佛教的玛欣德长老也说过:我们要习惯于修行,而习惯依靠重复。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做习惯了,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轻轻松松地做,甚至不由自主地做。我们的禅修之路,就是要改变自己。需要改变什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行为模式,表现在身体的行为动作。思惟模式,表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思考的方式等。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综合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爱好、兴趣等等,表现为言与行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
性格的巴利语叫做carita,cāra是行为,再加上ta是指已经完成的,也就是说,所谓性格,其实就是已经形成一种模式的行为。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不断地做,重复地做,反复地做。然后,当一个人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是这种模式。
当一个人看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产生这样的反应。贪欲强的人,看到什么东西都容易生贪。嗔心强的人,看到什么东西都容易生嗔。思惟强的人,看到什么东西都去研究、去推敲、去思索一番。散乱心强的人,心念很难集中。慢心强的人,看到什么东西都自以为是。自私心重的人,看到什么东西都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些烦恼的表现,跟个人的思惟模式有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方式呢?为什么会经常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呢?就是因为不断重复。
性格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它必须经年累月,甚至是过去生的积累。从命相学来说,双胞胎的样子很像,他们的生辰八字很接近;他们的父母相同,他们受的照顾也类似的。但是,双胞胎有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甚至完全不同的命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过去生不一样。对于一般人所说的先天和后天,双胞胎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性格还是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这种性格的形成,往往和过去世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孩子,他有可能拥有他父母完全没有的性格,完全没有的智慧、爱好和兴趣。
一个非佛教徒的家庭,可以生出一个很虔诚的佛弟子。或者说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家庭,可以生出一个逆子。这都有可能。为什么?这就是过去世对今生的影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行为模式等,其实它也是行为的积累。只不过这种行为的积累从时间上来说,是在今世出生之前的行为,也就是过去世的行为的积累而已。所以,在今生形成了从他父母、从遗传,还有从他今生来说很多时候都不可理喻的行为模式。
我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很可能是过去生的积累,当然也受到今生的行为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要修行,就是为了要改变这些。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自己的烦恼,改变自己的习气,换言之,要改变自己的心。改变需要什么?需要习惯。性格也好,习气也好,它都是一种习惯,习惯性的行为称为性格。习惯性的烦恼,习惯性的思惟模式称为习气。这些习惯性就是通过不断地做,不断地重复,而形成一种习惯。过去由于无明,由于贪爱,由于不如理作意,我们经常造作一些不良的行为,经常产生不善的心;这些不良的行为,经过重复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一些不好的性格。这些经常产生的不善心,经常生起的烦恼,在我们心中最常出现、最常生起的贪嗔痴,它就称为习气。
我们现在的修行,就是要不断地修正、改变自己的思惟模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要改变它同样也要靠重复,不断重复用好的行为模式与思惟模式去替代不好的。通过不断地替代才能够造成转变,不断地转变才能造成改变。这种改变,靠的也就是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
我们需要持戒,持戒就是为了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和语言模式。由于以前的行为和语言是没有约束的,或者说即使自己有约束也是不自觉的,是没有引导性的。
现在我们通过持戒,知道“我是持戒者,我是有戒行的人,我不应该轻易地破我的戒,不应该轻易地犯戒”;通过这种内心的力量,内心的约束力而防范自己内心会违反某一种行为的冲动,或者说防范会违反某一种行为的诱惑。通过这种不断地约束,一旦犯戒的因缘来了,我们的心就产生阻止它造作的力量,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为有戒行的人,有道德的人。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