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慈善事业 > 慈善事业内容

辽宁省葫芦岛市七旬老翁把扶贫助学写进了遗嘱

2006年05月15日 14:30:45 东方老年网 点击:0

佛教在线5月15日消息  据东方老年网讯:72岁的辽宁省葫芦岛人王义,决定身后将70余万元资产捐给助学扶贫事业,并以遗嘱的形式,规定5个子女在自己身后一同监督执行。

“我,王义,百年后我的子孙要继承我扶贫助学的事业,用我一部分遗产来帮助穷人,帮助困难学校和贫困学生……”记者5月14日看到了这份非同寻常的遗嘱。

别人给了他二次生命

王义家住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石佛乡柳条沟村,7岁时丧父,母亲改嫁后他就以放羊为生。

10岁那年,他得伤寒大病一场,躺在街上三天三夜,无人理睬。后来一姓王的大姨扶他进了屋,给他一杯热水,又喂他吃了两碗小米饭。

王姓夫妇没有儿女,王义苏醒后,就磕头认他们做了干爸干妈。

1986年,王义承包了乡木材加工厂,生意逐渐红火。1996年,他创办了元龙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目前他的固定资产达70余万元。

王义幼时,几乎没完整读过一天书。上个世纪80年代,王义到黑龙江购买木材。对方答应王义的条件,当场写了合同,并请他过目。等付款的时候,王义才发现合同里根本没有“货到付款”的条款。

“原来人家知道我不识字,我带着人和他们辩论了三天,才把这个条款补上。”王义深有感慨地说:“没文化让我差点吃了大亏。”

用捐资助学感恩社会

1989年的一个偶然机会,王义来到石佛乡姚世间杖子小学,看到13名老师和200多名学生所用桌椅上垫木板,下垫土坯,6个教学班的教室连门窗都没有。

对知识的重要有切身体会的王义决心让这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从1989年到1991 年,他先后两次给该校捐赠价值2.3万元的桌椅,并修缮了门窗,结束了该校几十年用泥桌椅的历史。

此后,他还先后给贺杖子乡和大屯乡等乡镇的几所小学送去了一车车的桌椅板凳,每车至少价值在4000元到5000元左右。

王义说,他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利润用于教育事业,累积至今已达十余万元。

由于老人的义举,建昌一些山村小学彻底改善了办学环境。时至今日,当年的学生在路上碰见老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王爷爷”、“王老师”。

把扶贫助学写进遗嘱

几天前,王义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在会上他说:自己活着时扶贫助学的事不能停,死后要留下一笔钱专门用于扶贫助学,这笔钱谁也没权继承,只有这样他才能死而瞑目。

他说,开会只是通知子孙,不是征求他们的意见,不帮穷苦乡亲和学校师生,他心里不踏实。

开会时老人还嘱咐子孙,自己死后,除了用留下的一笔钱扶贫助学外,只要有人找上门来求助,有能力帮就得去帮,把自己扶贫助学的事业继承下来。

王义的三儿子王忠友说,老人虽然靠勤劳富了起来,但不论是他自己还是家人花钱都非常节俭,只有扶贫助学时才“大方”一把。

采访结束前老人告诉记者,今日将把自己立下的遗嘱拿到公证部门进行公证,使自己的爱心善举最大限度得以规范。

解读助学遗嘱的情感逻辑

王义将“用我的遗产去帮助贫困学生”写进遗嘱,由此明确了他所创造的数十万元财富的分配和流向,明确了他心愿和情感的最终归宿。

按照国人的传统,遗产以留给自己子孙享受为常规方式,可王义却立下了将遗产资助贫困学子的“反常遗嘱”。而在其子女答应继续其“善心善举”之时,王义的遗嘱得到尊重,王义发出的人生终极关怀因而变得透明和温暖。

从王义的遗嘱中,我们读出了他一生的情感逻辑。他从小因贫困而失学,放羊病倒时因受到收养而激起感恩之心,此后感激社会提供的创造财富的土壤,而常怀回报社会之情。于是在1989年,当他在老家石佛乡的一小学教室里,看到用土坯充当桌椅板凳时,扶贫助学骤然成为他情感的核心。

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们,似乎就是自己童年的化身,王义为他们捐献出价值十余万元的桌椅,有用自己的老年,回馈自己童年的意味,并有弥补自己人生缺憾、回馈社会、惠及家乡子弟的深意。

将帮助贫困学生写进遗嘱,则是72岁的王义对自己人生意义、价值的最终认定,并将之作为家风遗传后世的理性选择。

遗产不留给子孙享受,还彰显出其教育子孙的智慧。此举将避免让子孙坐享遗产,并鼓励子孙养成独立进取的精神,可谓是给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