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做慈善不要有杂念,不能有“回报”之心。
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善行德,慈善不是一种施爱与回报式的互动游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的奉献。当前,社会上有些企业把开展捐款等活动,作为树立企业公益形象的一种方式,如要求捐助的学校进行冠名,或故意“作秀”,邀请新闻单位大肆宣传自己的捐助行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慈善的本质相背离,使慈善活动功利化,不利于慈善活动长远推进。慈善的内核是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不应该有“回报”心理。像白求恩大夫、雷锋等,他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才是我们应当追求和弘扬的,才是真正的慈善,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建议
圣辉代表建议,以慈善法的出台为契机,大力宣传和弘扬包括慈善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把慈善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如照顾孤寡老人、植树、清扫垃圾等,这都是慈善的体现,并非捐钱捐物才是慈善,从而使慈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关爱他人化为自觉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在对慈善组织财务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对慈善事业的管理者和执行这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倾心尽力从事慈善事业,而不是把慈善活动当作谋取私利的渠道。(文:刘文韬)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