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学术论文

佛教与环境保护——魏文星

2009年04月25日 16:38:00 佛教在线 点击:0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教最早的环保理念,它起源于释迦牟尼佛对“缘起”的觉悟。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维宝藏,每一个事物都存在于世间并建立于缘起依存的相互关系之中。

“教育和环保”是最能影响我国未来的两件大事。教育将决定国民的素质,而环保将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可以说环境问题是关乎全民的大事。

所谓“环境保护”,不仅从居住环境到自然生态再到整个地球都属于环保范围。广义而言,更包含了人们的理念、语言、身体等心灵环保。因为地球不加以保护,会生态失衡;身心不注重保护,会四大不调。

每年4月22日,总见全球各地广泛开展 “地球日”的各种宣传活动。环保团体高呼“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科学界疾呼“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将给人类以报复”;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发出警告:“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已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20%”;有人在环保会议报告中说:“如果全球都达到北美的生活水平,地球的自然资源将很快被耗尽”等等,所有这些,并非危言耸众。铁一样的事实,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震惊。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的生存。

理想的人间净土,须靠人类自己去创造。创造的关键唯在于心。果能如此,则有利于心灵深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大自然在地球这颗行星上都会对人类作出相应的规律报应,这是大自然为求生态平衡而导致的因果效应。

人类的乱砍滥伐,使大自然生态失衡遭到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泥石流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令人发指,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和谐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人类不可以只顾自己发展而无视大自然的受伤,当人与自然和谐不再,也就是灾难的来临。佛教所提倡的“庄严国土”是对自然景观而言的,保护环境就是最具体的“庄严”。“利乐有情”,是对生命而言的,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存慈悲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人离不开自然,因而也绝对不能破坏自然。佛教要求学佛的人要心存善念,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因此,佛教戒律首戒杀生,爱护动植物。佛教不仅主张多种树木,并要求僧俗二众对树木应善加维护,切勿任意砍伐。佛教由对生命的慈悲而产生的利他主义精神,引导佛子们走向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实践上。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佛教环保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以来,佛教界的大德先贤们为关怀生命、保护环境作出过不懈的努力,僧人们深深懂得保护自然、美化环境不仅可以 “庄严国土”,更可以“利乐有情”。禅宗“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就是把大自然看作是般若的本体、法身的示现,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说无常的妙谛。在我国众多名山古刹的优美环境,就是中国历代佛教徒注重保护生态的生动例证。它们或建在依山临水处,或建在深山幽谷间,这些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一些大的寺院往往都是殿宇巍峨、古木参天、景色怡人、环境清幽的好去处。确切地说,全国各地寺院的名木古树都是佛教徒用身用心保护的结果。

如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僧众,他们不辞劳苦,农禅并重、植树造林,修桥补路,毕生都在实践环保的工作,为庄严道场、美化环境,社会和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五台山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他们亲手栽种的名花异草,名贵药材多达数百种,栽植管护的林地数十万亩。现在五台山的优美环境与他们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如能成法师就因在植树造林、绿化五台山的劳动中贡献突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