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回佛经的中国人。他以60岁的高龄开始远征之途,西渡流沙,翻越葱岭,探险异域,漂渡沧海,最终返回祖国。这位生活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不但以其卓越的旅行而名震史册,而且以其丰厚的精神资源继续给现代人类的心灵环保传递着深刻的启示。
历史上,佛教史学家曾以“明杰”、“整肃”1、“雅操”2 等语盛赞法显的精神品格。那么,法显的精神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在哪些方面能为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信仰
法显精神的形成应该是多种因素相互激发而促成的。但笔者总感觉到,像法显、玄奘这样的伟人,他们之所以能成就如此惊世骇俗的业绩,其心灵深处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应该是最终极、最雄厚、最持久的动力,也是其内在精神的首要组成部分。信仰的力量始终内藏于法显的心灵深处,是激发其他精神要素的基础。关于法显信仰的形成,除了佛教所认为的宿世因缘外,法显自幼居住寺院的熏染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当父亲去世后因为家中缺少人力、家人催逼他回家时,他曾说:“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3 可见,法显已经确立了追求最高解脱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一旦形成,就是内聚于心的一种力量和感情。《高僧法显传》中,法显就曾自己解释其西天取经的行为说:“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必死之地,以达万一之冀。”4 因为“志有所存”,所以才呈现出“专其愚直”。这个“志”就是其内藏于心的信仰和为信仰所驱动的求法热情。法显曾自己总结西行经验说:“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将,无功业而不成。”5 在物质极大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借鉴法显的这一精神,树立自己的信仰或信念,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动力和滋养身心的精神园地。
二、悲愿
悲愿就是关切现实并树立改变现实的崇高目标。法显在通览临汾及附近寺院里所有经典后,来到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长安,遍访名师,寻求佛典。通过潜心阅读和钻研后,发现佛教在经、律、论三藏的发展上极不平衡,律藏的数量极少,而且版本不一,使得出家僧人没有统一而完整的规矩可依,僧人的言行举止没有规范,在社会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使有心向佛的百姓望而却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法显才决心亲赴天竺,求取完整戒律。《高僧传》卷三中这样记述这一历史:“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6“常慨”与“誓志”四个字活然托出了法显心系佛门的悲愿。回国后,在登陆地的青州,“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垂百余万言。”7 中国佛教虽然为大乘佛教,但自古以来始终大量存在着自度自了的现象,很多信徒不但对社会漠不关心,就是面对佛门的盛衰优劣与诸多问题,也是无动于衷。法显不是这样,从他不顾高迈之岁、毅然亲赴天竺求取戒律以及回国后的抓紧翻译等行为来看,法显具有心系佛门的崇高悲愿。这种悲愿中既包含着教门兴衰、匹夫有责的爱教情结,也有一旦发现问题就设法解决问题的积极进取,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知道有问题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拖拉推诿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三、胆识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