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佛教,“譬喻”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九个(南传佛教)或十二个方式(北传佛教)之一。释迦牟尼佛善用譬喻说法,所以在佛教大藏经中出现了相当多数量的譬喻,有些佛经甚至专以譬喻立名,如《佛说碱水喻经》就是两千多年前,佛于印度以水为喻,为比丘说解脱之道的七个过程。东汉时期,印度佛教藉由经典的汉译传入中土,逐渐本土化为中国佛教,并发扬光大。本经最早于西晋(265-316)年间译出,做了一次时空和语言的大转变。前秦建元二十年(384) 昙摩难提再译,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元月和十一月瞿昙僧伽提婆又重译两次。此经的一译再译应有其时代的需求和必要,然而自瞿昙僧伽提婆重译之后,迄今已经历漫长的十六个世纪,譬喻的教化功能是否能确保不失?抑或有时间、空间和对象的局限性?随著时间的更迭,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佛教的譬喻是否会因为面临高科技时代的不同时、空、人、事等因缘背景,而失去其时代的教化意义和存在价值?迄今,虽然已有不少学者从事譬喻佛经的研究,却未有对佛教譬喻的现代诠释和价值做探讨。本论文欲透过《佛说碱水喻经》中水喻七事,来了解“譬喻”的现代诠释学与其运用价值。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佛说碱水喻经》的譬喻探讨;第三章本经“七水喻”的现代诠释和运用;第四章结论。
一、绪论:
“譬喻”(metaphor/simile) 略称“譬”或“喻”,我国修辞学宗师黄庆萱,将譬喻法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略喻”四大类,以“喻体、喻词、喻依”1 间的关系和呈现方式为分类标准。自古以来即被人类广泛使用,无论是散文、小说或是诗,“譬喻”的修辞技巧在文学创作上运用得多且广。中国先秦时期,孟子擅于以譬喻说理,将抽象的道理,或是将难以言说之事物,借由熟悉或是浅近之物,以此喻彼,让听者明白,以阐明所表达之事物。从先秦以来,譬喻法即广用于文学创作,且日益推陈出新,曲尽联想之奇崛和文藻之变化。
一般使用譬喻,是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之。因此,为有效达到教化的目的,被采用做譬喻的实例或寓言,在使用的当时,使用者应该有考量到当时的人、事、时、地等因缘的相应。如今事过境迁,各种人、事、时、地等因缘条件都不同了,“譬喻”的功能还存在吗?即使存在,还能够达到和譬喻产生当时一样的功效吗?
在佛教,“譬喻”是佛陀使用的九种或十二种说法方式之一。在大藏经中,就有不计其数的譬喻。少数几部经结集了相当数量的譬喻,故总的以譬喻为名,如《五阴譬喻经》、《杂譬喻经》、《法句譬喻经》和《佛说譬喻经》等;2 有些经题就直接以譬喻立名,如本论文所探讨的《佛说碱水喻经》;有些经的譬喻,只出现在经文中,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就有一百二十八则菩提心的譬喻。3 佛陀入灭后,在印度小乘十八部中之经量部,其本师鸠摩逻多尝造喻鬘论广说譬喻,世称譬喻师,其传承之部派则称譬喻部。
探讨佛教譬喻的书籍,如郭良的《佛教譬喻经文学》一文,对佛藏(特别是巴利文三藏)中的譬喻经一类作品,作了总体的文学价值描述。4 丁敏的《佛教譬喻文学研究》,是第一部以譬喻文学这一种佛教文学体裁为研究对象的专著。5 不过,该书仅研究现存的汉译佛经中的譬喻文学作品,而没有涉及梵文、巴利文的相关作品,更没有注意到在西域出土的梵语文书中也有数量不等的“譬喻”类文献资料。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探讨佛教词语的构造,为现代汉语、外来语的吸收树立了样板;因翻译佛经、著述佛典而产生的佛教词语,充实了汉语词汇的家族。6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