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设教团,教化众生,建立讲堂,接受僧俗七众弟子皈依佛教,倡导五戒十善,开始了教化人心的工作。如《般若经云》: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因此,“上求下化,拔苦与乐”,是佛教“慈悲”的精神以及菩萨行的必要条件。
佛陀时代,世尊曾为生病的均头比丘擦拭身体;为双眼失明的阿那律比丘缝补衣服;为提婆长者、商贾旅人等信众,开示慈悲喜舍以获得现生的安乐;为僧团大众,讲说无常无我的人生实相;为波斯匿王等王宫大臣,讲说治理国家的方法,让人民安乐,国家富强。佛陀甚至为盗贼恶人讲述布施、持戒、因果业报的道理,如恶贯满盈的鸯伽摩罗,佛陀感化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增进社会慈善的美德。所以,世人均尊称佛陀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
时至今日,佛教徒仍继续秉持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本怀,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慈善福利的事业,体现佛教慈悲观的具体实践。
因此,佛教徒对于疾病治疗、灾害救济、贫民救助等,皆视为理所当然。不仅如此,佛教徒为展现佛陀教化世间的本怀,将慈善工作从济贫、扶贫发展到脱贫层次的体现实践。所谓“救急不救穷”,人心贫穷的问题才是一切问题的源头。四明尊者知礼大师认为推动家庭伦理,孝养父母、和睦邻里,家庭里夫妻相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世间极为善美的慈善社会事业,因此他在《四明尊者教行录》云:“孝养所亲,世间慈善。”人类社会的伦常维持,人心的谦和柔软,孝养恭敬,人心的至善至美,就是慈善的最高体现。
因此,佛光山本著佛教的传统以及古德的典范从事慈善社会事业,在开山之初,明定“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宏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四大宗旨,此外,尤其重视推动佛法教育、社会教化、家庭伦理的思想和观念,乃至文化传播,宗教修持体验,都是慈善工作的范围。诚如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所言:“若能识得,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佛法,皆为慈善。”
以下就三大方向列举佛光山的慈善社会事业。
壹、人才培育的慈善社会事业
一、兴学育才
承前所言,“救急不救穷”是佛光山从事慈善社会工作的态度,因为“给人一条鱼解饥,不如给他一条钓竿钓鱼”,教人学会如何以正确的技能谋生。因此深层意义的帮助,是给人教育,帮助原本在社会上缺乏资源或中断教育的人学习,让他们进入社会时能正面贡献,成为有用之人,而不是因为缺乏教育成为社会的问题。
国际佛光会香港协会自1996年起陆续捐资兴建或赞助了68所中国大陆偏远地区之希望中小学,使得教育深入穷乡僻壤而教泽流长;巴西“如来之子”助养计划,赞助奖励海外中辍生、孤儿、贫童就学,并藉此解决教养的问题,巴西当地政府、警方及社福人员盛赞此计划,使得贫民区的犯罪问题几乎消声匿迹;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亦赞助尼泊尔佛教青年会Chandra Shakyam 等人,在当地兴建佛教小学;致赠孟加拉难民营教育基金;云水行动图书馆的成立,实现了让图书馆走进乡野村落,提供资源创造书香社会。佛光山一直本著佛教慈悲的精神教化人心,回馈国家关心社会,展现一种远大宽阔的生命视野。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