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佛教化行人间,至今两千五百余年,在这条永远奔流不息的长河巨川面前,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只不过是卑微渺小的过客!就我自己而言,在新加坡,在我这个椰风蕉雨、五彩缤纷的热带家园,我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守望着这条伟大的长河,感受着自己的卑微和渺小,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佛教作家法云法师一段与此有关的细绘:
“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从早晨天未亮,一直到晚上的10点多钟,居士林都是敞开着大门,精心制作的佳肴让你来一饱方休。这里不算大,寸土寸金的小小的新加坡,能有这样一个宗教的地盘也很难得,故居士林的建筑,毫不例外地便往高处发展,目前已增至七层,一层至二层便是我们免费进餐的大厅。
普通人们的心理,受人施舍,总不免惹出羞疑之心,但这里是佛陀的道场,四处都是佛菩萨在慈眉善目地关注你,所以你不用担心,有人恶目扫视,有人嫌厌看人,不用担心有人监督你,不,你不用担心,气氛是祥和的,行动是自由的,心情是惬意的,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人又都在饱食下得到转馈他人的力量。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种仪式,这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事例,家庭式的盛宴,也并非一碗米饭,一碗汤,几道菜,单单这菜色,有数十种之多,全是地道可口的菜肴、香菇、木耳、金针、豆腐、笋干,天天不断,新鲜的西瓜、木瓜、苹果、橘子,全洗好,去皮,切片,你只要动动叉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大米之外,还有冬粉、米粉,还有各式面食、包子、水饺、甜点,随你来尽心所欲。
每天有上千人来进食,这是一个准确的统计,周末或佛诞日则达五六千人之多,来的人当然以佛教徒居多,也有不信仰者,以及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及马来人、洋人,其他国籍者,挂单僧侣、参学信徒、远方游客,不一而道。在这种场合下,困顿的人们得到安慰,忧郁的情绪得到缓解,心态变得开朗,紧锁的眉结暂时会打开,还要分什么贫贱,还要分什么种族,还要分什么地位,饱食后的人们,纷纷带着那份宽慰,再去踏实地工作,努力地享受生活,装扮世界,祈福他人。
在这里,全年365天,每天要吃掉200公斤以上的米粮,200至300公斤以上的蔬菜及水果。
当然更多的是礼佛的信众,他们在这里普佛,索取经书、光盘,听讲经,交流学佛心得,也在这里用餐。”
作家的生花妙笔,还有媒体报章不断的报道,让这道彩色的河流流动在世人面前,很多同修和朋友以为这样一来,作为居士林的林长,我的生活,一定是除了劳碌不堪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其实不然,在永远人流如织、事务如麻的白昼之外,在庄严的课诵之余,对话和思考也是我精神世界的乐趣所在。借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这个宝贵的园地,我愿就佛教慈善事业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佛教慈善事业三阶段
我在这里提出所谓三阶段,并非时间上的先后,而主要着眼于一种逻辑上的联系。事实上,不论我们主观上划分多少个阶段,佛教慈善事业都是一个整体,不可能人为地机械地分割、区隔开来的。考察任何一个地区或一个机构的发生、发展历史,可以有一点历史的逻辑的参照,这是我所谓“三阶段论”的本意。并且,我这里所言“佛教慈善事业”,并非宏观的抽象的叙事,而是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七十多年的历史,试图作一点具体而微的观照。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