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佛教界积极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理念,努力参与各种赈灾济贫、慈善公益事业,大力开展反对邪教——法轮功等活动,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广大佛教界人士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的范围,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想适应。佛教界人士正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和谐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但是,在今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种商业的和封建迷信的思潮也对一些寺院活动造成干扰,从而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如何发挥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影响——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要想提升中国佛教在新世纪中的公众现象,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我认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一、根据国情,不断创新,使“人间佛教”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佛教从产生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佛教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一、它对人和人生真诚不懈的关怀;二、它能够与时俱进,善于随时间、地域的改变而变化,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而始终把人和人生问题作为自己关怀的重点。“人间佛教”思想就是代表这种佛教生命力的、“重视人生”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佛教学说。“人间佛教”学说源自于我国现代高僧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说。太虚法师在佛教改革中力图把消极避世的传统佛教转化为积极入世的现代佛教,主张以佛教“舍己利他”、“饶益有情”的精神,通过行菩萨道,去改造社会和人类,建立起完善的人格和僧格。后来,印顺法师在太虚“人生佛教”的影响下,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强调“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佛在人间》,台北,2000年),并且要求每一个信徒在社会中真心修菩萨行,由修菩萨行而成佛。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进一步发展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佛教常识答问》,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83年)他倡导人人都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使人们自觉地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这不仅有益于国家和社会,而且可以净化世间,建设起佛教追求的人间净土。
从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到赵朴初会长,虽然“人间佛教”的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精髓可以归纳为两点:一、在继承佛教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面向社会,贴近生活,关怀人生,把原来佛教的消极遁世转化为积极入世的观念。二、倡导利他主义和博爱主义,大力发扬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行”精神,主张在为众生的服务和奉献中把利他和自利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立起社会的崇高道德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可以说,“人间佛教”思想充分地体现了佛教的现代价值,代表了佛教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与我国的社会现实相适应,而且也符合世界宗教的发展潮流。因此,赵朴初会长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得到了我国佛教界的广泛支持,在推广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受到信教和非信教群众的广泛好评。在今天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人间佛教”的思想,才是提升中国佛教社会形象之根本。各地的寺院和高僧大德,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凭借自己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人间佛教”,使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将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培养高素质的佛教人才和大师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