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庞大的佛教体系中拥有丰富系统的道德伦理规范、理念和思想。在这些道德规范和理念中,有的是取自古印度传统的道德伦理,有些道德规范是直接借鉴社会通行的某些法律条款制订的,也有相当部分是根据佛教教理和修行需要为僧俗四众制订的。然而,在佛教的道德伦理规范中有相当部分是采取戒律条规的形式。
在佛教的历史发展中,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从小乘到大乘,从印度佛教到世界性的佛教,佛教总是随顺时代适应社会不断充实、革新和发展,佛教的道德伦理也相应地不断发展。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流行的佛教,不仅佛教教理思想受到这些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发生某些改变和发展,佛教伦理也吸收了这些国家民族相当成份的道德伦理因素。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佛教教理和伦理也不断有新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这种情况,无论在北传佛教国家或是南传佛教国家的佛教发展历史上是可以找到丰富的例证的。
当前,中国各族人民怀着满腔热情,认真贯彻落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投入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形成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中,中国佛教徒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的道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与全国人民团结一道,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的四大建设之中,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佛教团体和广大信众在继承和发扬佛教伦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奉献的同时,也在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不断地充实、发展佛教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思想。
二
佛教传人中国后,经历过漫长的民族化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而且也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伦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其中带有很多十分明显的儒家伦理因素。
中国佛教是大小乘相融弘通,然而以大乘佛教为主体。因此,中国佛教伦理体系以大乘佛教的“慈悲”、“大慈大悲”(解救众生以苦难,给众生以安乐)、“仁慈”作为最高理念或最高道德原则,与中国儒家伦理以“仁义”、“泛爱众”为最高理念是比较相近的。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或菩萨行,就是以大慈大悲为基本理念,倡导修持“六度”,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以普度一切众生解除众生苦难为己任,《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甚至提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那样豪迈的誓愿。
那么,中国佛教有哪些主要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准则、规范呢?
在佛教的庞大体系当中,与大小乘佛教的教理、戒律密切结合的八正道、五戒、十善、六度、慈悲喜舍、四摄、六和等等,皆具有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的意义,也可以说都是中国佛教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观念、概念和规范来自于佛教的经律论三藏之中。
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历代高僧、居士在向民众说法当中,或是在自己的各种体裁的著作中,往往以中国民众熟悉的儒家、道家的道德理念和伦理准则、行为规范,对这些观念、准则和规范加入自己的理解,作出新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伦理的特色。
下面仅举两个例子略作说明:
(一)五戒:是禁止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