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
提要
从古至今,对“烦恼即菩提”这个命题的误读甚多,乃至得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另类言行。尤以今天讨论佛教的现代性和世俗化,往往陷入东晋僧肇所言“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的吊诡困境。乃至产生慧远所言“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结局。过于坚持佛教的原则性,很难为大众所接受;若过于随顺众生的根性,则导致了佛教的异化。在物质主义盛行、贪欲被极端放大、众生烦恼盛行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众生的“心行”?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的命题及“相即不二”的方法论特征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诫偈》所说的这四句话,是佛教根本的教义基础。生命的苦乐和世界的秽净,取决于生命主体道德价值上的善或恶。因此,主体精神的“自净其意”,则成为佛教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枢纽。到了大乘佛教阶段,这一理论的基础和实践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大乘经典将善与恶两个极端,整合在法界的终极层面,由此提出“即烦恼而成菩提”、“贪欲即佛道”、“生死即涅槃”等命题。在《维摩经·方便品》中,维摩居士对国王大臣、佛教信徒“现身有疾说出离法”,明确表示世间是苦,身不可恃,然又以方便权智“游诸四衢”、“入治政法”。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统统都是维摩居士的度化对象。《维摩经》所展示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在思想根源上,源于“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诸佛解脱”是果,“众生心行中求”是因。在这一因果关系中,以“相即不二”的中道方法,统一凡与圣、世间与涅槃。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与《七佛通诫偈》的思想一脉相承,但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围都大大地扩展了。把“自净其意”的实践安立在法界众生的根基,表现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横净国土的菩萨实践。心安建立在理得的基础上,心物一元是从终极本体上说,而心能转物则从实践的功用上说。本文的关注点,就在于从终极本体到道德实践这一转变是如何完成的。
一、“人性”与“人事”
台湾学者钱穆指出:惠能讲佛法,主要只是两句话,即是“人性”与“人事”,他教人明白本性,却不教人摒弃一切事。所谓讲“人性”,即是佛之自性化。所以《坛经》一再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能见性的是凡夫当下此心、日用之心。所以《坛经》讲“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所谓讲“人事”,即是佛之世间化,六祖说“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欲求见佛,但识众生,不识众生,则万劫觅佛难逢”(《六祖坛经大义——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册,原刊《中央日报》1969.3)。此话与《维摩经》的思想一脉相承,“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中求”。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