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养生,又称“卫生”、“摄生”、“养性”。养生学又称为养生之道,它是研究增强体质,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学问。
人类在每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养生的道理,都有深不可测的学问和证据。养生真是无微不至、无孔不入,既高度的技术化,又高度的生活化。当然,养生的本质不是为了学技术,而是为了健康长寿。数千年以来,人们为了追求这一目标,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养生的方法,积累了不少精辟的理论,为华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传统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家各派之学各有千秋。儒家的修身养性,强调“克己复礼以归仁”,通过“三省吾身”、“慎独”、“中庸”的方法获得一种理想的人可知境界,再以此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整套社会理想的基础;道家以追寻生命根源为理论起点,以探讨生命存在的自然方式为思想内核,以追求精神超越为主旨归趣;佛家的参禅打坐和意识深层的质变;医家注重肺脏保养和精、气、神之摄养;武术的技术关注形体训练,等等。
古人认为养生之本是养性和养德等观点,认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还提出,“养生即养怡”的观点,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养”不只是四肢发达体健如牛,重要的是内在素质的养怡,这是个有层次的内涵。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到:“养怡之福,可行永年。”这是身心和涵养的总合,达及长寿是自然之理。
古人还主张养生不是“开源”而是“节流”,提倡“灯用小炷(炷指灯蕊)”的理论好减少人体能量的消耗,减慢人体新陈代谢,以不使人的各器官和细胞组织过早地走到代谢的尽头。
丝绸之路传统养生的阐释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人们可以由文化来阐释养生,使得养生的背景更宽广,更有内涵,更有支撑和纵深感;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由养生来阐释文化,破译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各种必然性与偶然性。
丝绸之路传统的养生中蕴涵着不少思想与学术资源,如“由臆达悟”的思维方式与境界,“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念,“气”、“阴阳”、“五行”、“经络”等一些虚虚实实的符号,是概念,又是范畴;可有形,可无形;是物质实体,又是功能状态;老子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在玄(在这里,玄是一种空间),妙由玄生,玄妙相参,其他还如表现在各类功法的命名的归类与理解上也充满了智慧。尤其是在五十九章中提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告诉人们,要达到人的健康与长寿,其方法就是“深根固柢”。树木要生长茂盛必须把根扎得既广又深,这样才能充分吸收生长所需要得养分,从而充满生机活力。而“长生久视”是指长生者,寿命长也,久视者,视力久而不衰,即耳聪目明,身体健康。二者既讲了生命得量,又讲了生命得质。老子得八个字揭示出体育就是要通过具体活动使人的身心得到锻炼达到深根固柢的效用,从而实现长生久视之目的。这不仅反映出体育的实质,也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体育。庄子谈到养生时,提出了兼顾形神两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是保养精神,达到天人合一,形神交融的境界。而中国古代体育一直提倡形神结合,要求运动过程中“神领”、“意会”。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