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学术论文

创建名山的核心--文化建设——达照法师

2009年11月11日 16:48:00 佛教在线 点击:0


温州妙果寺住持达照法师(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很想来学习,因为看到这个高峰论坛对我们现在人,特别是我也在盖寺院,秉持着学习的心态来向大家学习。

名山包括名胜和名圣两个方面,第一个名胜是殊胜的圣,就是自然景观非常引人入胜。第二个名圣就是圣人的圣,因为四大明山佛教圣地,因为有圣人存在,所以这个山也就变得圣明,所以讲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道理。我将从创建名山的价值定位和核心文化建设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创建名山的价值定位非常重要

第一是自然价值定位,创造的名山是不是以自然景观作为它创建的核心内容,自然景观创建的核心内容包括山的形状、石头、水、树木、花草各种各样的独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自然景观,自然的价值定位;第二是人文的价值定位,人文,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及各种艺术、科学、哲学、名人等内容。这两种文化都可以作为创建名山的价值定位,如果两头都抓,恐怕不一定能抓好,因为有些是天然景观非常好的,像这个人文景观,我们看得出来,九寨沟,它本来自然景观就非常好,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创造。还有其他的,包括环山的松,这个庐山的瀑布,泰山的日出,这些我们没办法创造的,所以价值定位可以定位自然的景观。

对于创造名山,是由我们创建构造起来的,这种东西是我们人可以打造的,所以我觉得很多的圣地名山是由于人创造起来的,山本来没有多么好看,比如说印度的灵鹫山,佛教弟子都知道是佛教的圣地,我们到那边看了,爬山上去,也就是十几分钟,山上石头也不怎么漂亮,树也不怎么漂亮,山形也没什么好看的,也没有水,但是它是释迦牟尼佛讲法的地方,所以我们到那里自然觉得身心陶冶,受了洗礼一样。

中国的普陀山真的很好看吗?那里的海真的很美吗?海也是很浑浊的水,看着也不怎么美,但是哪里有观世音菩萨弘化的足迹,所以给人感觉非常了不起。特别是像去年金融危机以来,自然景观,九寨沟,其他的一些属于自然景观比较丰富的地方,它游客马上量就减少了,但是普陀山游客的量没有减少,诸位知道原因在哪里?因为普陀山有观世音菩萨在那里。所以盛世的时候,大家觉得有钱了,应该追求精神享受,他才去有圣人的地方,提高精神内涵。但是衰世的时候,社会在动荡不安的时候,大家要祈求菩萨的保佑,还是要到圣山去。

有佛菩萨的地方,佛教能流传几千年,它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高兴了,你要祈求菩萨,外在物质好了,精神需要提高,还要去祈求菩萨,如果外在遇到灾难了,还是要祈求菩萨,所以里外两头菩萨都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创建文化和内涵就非常重要了,价值定位是取决于我们创建名山的一个关键点。

创建名山的核心一定是文化建设

文化这个词范围是非常广,意义也很大。比如说它所具备的特性,有历史性、影响性、群众性,大家有喜欢,有影响,然后它有历史的继承,这构成中国目前认为文化的三种特性。

在文化的特性上,我觉得创建名山,跟名山相关的文化,应该有这么几类:第一类是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像骊山、祁山,还有井冈山、骊山,我们都知道烽火戏诸侯,岐山诸葛亮六出祁山,历史的典故放在那里,可以无穷尽地跟历史联系起来。井冈山是我们革命根据地,所以按照历史的文化来挖掘。第二类是属于民族的名山创建,像嵩山,嵩山虽然我们知道有少林寺,但嵩山被誉为是华夏民族的圣山,还有像长白山,是朝鲜民族的圣山。所以按照民族的文化,也可以创造一大批名山来。第三类是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创建的名山应该说是最多的。所以刚才延阔法师讲的“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庐山上有一个仙人洞,半山腰有个道教的道士,因为庐山的佛教徒很多,原来也有道士在那里,也是属于道教的三大名山之一。后来寺庙多了以后,和尚把道士赶走自己坐。道士就在门口写了一幅对联,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就是给我道教的朋友留一个奇峰在这里。下一联说“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这是《道德经》,和尚一看说算了算了,你住在这里。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的或者宗教的这种名山内涵非常丰富的,我们看到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八大佛教名山小山,这里面都蕴含着它背后的一个最核心的人,最核心的菩萨,我们大家刚才都讲过,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地藏王菩萨,挖掘这里面的文化,实际是创建这个名山最要紧的地方。

前面几位都提到了,能够挖掘文化出来,把这个文化跟我们现代的社会,特别是目前的核心社会相适应,给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提高和深化。这种文化在哪里有?在每个名山,每个菩萨它内在就有。这个讲起来,这几大名山的内容就非常多,我想就按照弥勒菩萨的文化,我觉得可以挖掘的地方是非常丰富。目前,雪窦寺,奉化整个雪窦山,创建的非常优美,而且前面做的工作,刚才这位陈远兵先生已经做了充分的肯定,我也非常地肯定,我觉得实在是了不起。在这个了不起的基础上,我们从佛法的专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的事情是大有可为的。

整个佛法的核心内容是戒定慧三学,在弥勒菩萨这个文化里面,有没有关于佛教核心问题呢?戒定慧对我们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戒就是遵守规则,佛经里说我们要遵守规则,就是要人身所追求的东西,要追求一种没有副作用的快乐,叫做无快乐。因为世俗上很多人追求的快乐,比如说欲望,欲望多了最后会产生痛苦。财色虽然是人人都要,但是它们给你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大堆的负面情绪,多了可能会产生忧愁,心里如果跟不上,智慧如果提不起来,反而会产生痛苦。

佛法告诉我们,你要追求的东西一定是没有副作用的快乐,也叫做无苦之乐。那无苦之乐是什么?第一就是戒,你能不能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比较简单,家庭有家庭的规则,佛弟子有佛弟子的戒律,国家有国家的法律,社会有社会的道德,单位有单位的制度,任何一个人只要遵守规则,他就不会痛苦。这是佛的认识,佛认为必须要持戒,也就是包括自然规则,人有生老病死,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天,你说我不想老,不想死不行,你要遵守它你才是没有痛苦的快乐,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是定,定首先是情绪的稳定,所以我们大家要坐禅,修禅定,修禅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绪管理,我们大家情绪不好,很难受,比如说开会,然后你想它时间超过了还不下来,或者他讲的不喜欢听坐在那里郁闷,或者一些例行的一些会议,你在那里为什么心乱呢?社会上很乱啊,那有时候你心也随着外界流转了,那么这个时候佛告诉我们,第一个,你内心的情绪稳定是没有痛苦的快乐,第二,家庭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稳定是没有痛苦的,诸位绝对不会说因为我太稳定了,我很痛苦。所以稳定是佛法追求的第二点。

第三个是智慧,智慧是绝对没有痛苦的,也不会有人说我太有智慧了,我很痛苦,有些人说我太有文化,我太有能力了,没有人用,我很痛苦。但是你要小心,你讲很痛苦的时候一定是你没有智慧,所以这个世界应该不会有人说我太有智慧了我很痛苦。

佛法让我们追求这三点,但是弥勒文化里面具足这三点,比如说除了弥勒三经意外,因为弥勒在印度又从这个兜率天降到印度,讲了《瑜伽师地论》,五祖菩萨就是奉行弥勒菩萨的教诲。所以现在我们整个唯识学派都属于弥勒菩萨的教化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说,太虚大师提倡的《瑜伽菩萨戒本》就是他所遵守的人间的规则。

我们常说《三坛大戒》,平时所讲的戒法,是否遵守弥勒菩萨所讲的这个戒,这是规则。

定呢?唯识宗讲的五重唯识观,去妄从实,你把虚妄的去除掉,把真实的保留下来,一层一层地去,到最后你的内心完全是清静的,完全是真实的。这方面的禅法思想是否可以继续挖掘出来,特别是应对现在的社会,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心很乱,工作很忙,有压力的人,那么当你过来到了弥勒菩萨道场这里,能够修一下弥勒禅法,这方面的建设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挖掘,针对现在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现在人都很想去挖掘禅修,我在温州那边也想盖个禅修中心,要盖起来,现在有很多团队,比如一些企业家,他可以带中层的干部,到全国各地去旅游,现在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当中,我们搞一个禅修,让他们的心灵洗礼一下,回去感觉很舒服。

现在有很多大学、企业家,喜欢组织一些人做一些短期的禅修活动,或者是搞一下文化节,拍拍照,搞一点这些杂志、刊物,写起来也不痛不氧的。那个没有实际的内涵,如果真正要内涵的话,把佛法的精神挖掘出来,然后让现代人直接受用,让他的心灵得到改变了,他了生命提高了,这个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如果讲弥勒菩萨的智慧,那实在是太多太多,《弥勒三经》是其中之一,其中唯识宗的整个内容,早上我很感动在文化节上面表演的节目里面,“三性三量通三境”,这个词是弥勒菩萨写的,写的非常好,“三界轮时易可知”,把这个唱出来,这里面的内容是开发人生智慧,特别是心理学,心灵扭曲,心灵有障碍的,把唯识的白法,就是弥勒菩萨讲的我们心理有五十一种心理状态,他给你讲的很清楚。

那这个戒定慧如果开发出来,一定是弥勒文化的最高处,也是佛法的最高处,这就是能够引导古今中外的人。

有一次有一个人跟我讲,他说我去这些风景非常好的地方,一辈子去一次,无论多好,我第二次再去的想法就没有了,但是如果有一个寺庙,在那里如果有师父,我一年去一次,一年去两次我都非常高兴,大家说是不是?

谢谢大家。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