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学术论文

浅谈佛门剃度传统——张雪梅

2013年03月13日 09:30:00 佛教在线 点击:0

众所周知,不留头发是佛门僧尼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出家都必须经过剃度。那么剃度制度是从何而起?目的是什么?又是怎么流传的呢?笔者在此进行一次粗略的梳理,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佛教僧尼剃发的传统可上溯到佛陀。佛教传自印度,佛陀悉达多是释迦族太子,为寻找解脱之路,帮助众生脱离生老病死的苦海而出家修行,在他决定出家之时,当即便剃去了须发,据《佛本行集经》记载:“尔时太子。从车匿边。索取摩尼杂饰庄严七宝把刀。自以右手。执于彼刀。从鞘拔出。即以左手。揽捉绀青优钵罗色螺髻之发。右手自持利刀割取。以左手擎。掷置空中。”[1] (3/737c)可能佛教剃度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了佛陀在剃发时说的一段话:“过去诸佛。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当依诸佛法。”[2] (3/633c)佛陀之剃度,也是仿效过去诸佛而来的。

可是为什么出家要剃去头发呢?

佛教认为,剃发与舍弃各种装饰,披上简陋的衣服一样,都表示与世俗生活的彻底了断,因此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杂阿含经》第一五经说:“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3] (2/3a)为了清净修行,剃除须发是必须的。《释氏要览》载:“因果经云。过去诸佛。为成就无上菩提故。舍饰好。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发故,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及以习障(此悉达太子。剃发之时言也)。”[4] (54/267c)剃发是断除烦恼和各种习障的前提。同时剃发对于古人而言相当于自毁形象,剃了头发,便破除了人们自爱自好的贡高我慢之心,所以《大智度论》说:“我剃头着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5] (25/412c)三千烦恼丝是修道的障碍,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剃除,这样才能远离爱欲让神志清明,因此虽然跟世俗常情不符,却是必须的:“发者形饰……形饰乖道。所以澄神灭爱,修道弃饰,理出常均,教必翻俗。” [6](P51)因此,剃发对出家人而言,不仅仅是剃光头发那么简单,而是具有深远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意义,它表达了断绝世俗生活的坚定决心,是出家人与在家人在外形上的最大区别。

此后,出家剃发这一仪式被佛陀的弟子们继承,《杂阿含经》载,凡僧人皆须剃发:

给孤独长者言。云何名僧。彼长者言。若婆罗门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信家非家。而随佛出家。或刹利种。毗舍种。首陀罗种。善男子等。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随出家。是名为僧。(第五九二经)[7] (2/157c)

佛教僧侣皆“剃去发须”遂形成传统。

佛教传到中国,这一剃发的传统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中国佛教》之“传戒”篇载:“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度人出家,只为剃发披服缦条,即无条相袈裟,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8] (P335)最初的中国僧人标志就是剃发披袈裟,还没有传戒受戒。僧人“剃头发披赤布”,在早期还曾遭受大力攻讦,因为当时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认为:“《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9] (P3)然而,佛教剃发传统虽与中国文化严重冲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这也可侧见其重要性。佛教僧侣是以这样鲜明的形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此后,中国僧侣的剃发仪式越来越明确、固定,甚至僧侣的出家也被称作“剃度”。唐人道世所编著的《法苑珠林》记载了一则佛陀剃发的故事,有隆重的场景描述,并叙述了佛门用剃发的方式度人出家的来龙去脉:

“我见过去诸佛。初登正觉皆最初度五人。皆执此宝刀。手剃彼发。虽用刀剃。然刀不至发。及唱善来已。须发自落。世尊。今既成道。可执此刀往鹿苑中。如过去诸佛度五人。我从彼言即至鹿苑。手剃五拘邻。从此已后。皆命善来。兼后羯磨。”[10]

佛陀说,在过去诸佛成道之后,对最早跟随出家的五个人是亲自给他们剃发的,佛陀于是也仿效过去诸佛,在成道后亲自给五个跟随者剃了发,接引他们出家,并规定了以后的剃度仪式。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窥佛门的剃度传统。

律藏译入,中国有了关于剃度的律制。《四分律》之“受戒揵度”记载了佛陀度罗睺罗出家的过程:

“汝度此罗睺罗童子。当如是度。与剃发教着袈裟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当如是说。我罗睺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我于如来所出家学道。如来即是我至真等正觉。如是第二第三说。……” [11](22/809c)

《四分律》是北魏时期译成汉文的律藏,也是“汉语系佛教僧尼奉行的一部广律”,[12](P217)是很重要的典籍,从古至今为僧尼所遵守执行,“直至现在,汉地佛教僧尼一直奉行《四分律》不改。” [13](P221)它提供了剃度僧人的范本,中国僧人又将其进一步现实化、规范化,如《百丈清规》规定,沙弥得度,要履行一系列的仪式:

“插香礼三拜。选日设旛剃头。……复唱念云。大德 一心念 我某甲 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阿闍梨 愿大德 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闍梨 我依大德故 得剃头受戒慈愍故…… 戒师用净瓶灌顶。以指滴水于顶上。势刀剃头。仍举偈。众同诵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弃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三诵讫。沙弥退礼一拜。引请领沙弥。至本师前。胡跪合掌。……仍举落发偈云(毁形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弘圣道。誓度一切人)三举大众同声和。……乃举唱云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无上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14] 

整个仪式是在律藏基础上的演化,可操作性强,隆重繁复而又次序井然,显示出对剃度的极为重视:它是僧与俗的一条界线,剃度之后,方能正式成为僧人。

对女性亦如此。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个比丘尼摩诃波阇波提(又译为大爱道)最初发愿出家时没有得到佛陀的允许,于是她“闻佛在祇桓精舍。与五百舍夷女人俱共剃发被袈裟。往舍卫国祇桓精舍。在门外立步涉破脚尘土坌身涕泣流泪。”[15] (22/922c)自己先剃光了头发,造成既成事实,以示出家的决心(由此又可见“剃发”是出家为僧尼的标志)。此后佛陀接纳了大爱道等五百女人加入僧团,并明确地指示了比丘尼的出家受戒法:

“佛言。自今已去。听彼比丘尼即与出家受大戒。应如是与出家。若欲在比丘尼寺内剃发者应白僧。若一一语令知然后剃发。应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欲从某甲求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为某甲剃发。白如是。应作如是白已为剃发。若欲在比丘尼寺内出家者。若白僧若一一语令知。应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应作如是白已与出家。应作如是出家。教出家者与着袈裟已。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言”。[16] (22/923c)

这是《四分律》对比丘尼出家剃度的记载,中国第一个有史可载的比丘尼,西晋竹林寺尼净捡便是剃发出家,《比丘尼传》记载她“捡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17](P1)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剃度是佛门最古老的仪式之一,是佛制中的传统,是僧尼的标志,它产生于古老的印度,从佛陀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因此剃度对僧众而言,也是神圣的仪式。(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注释:

[1]阇那崛多译.剃发染衣品(下).佛本行集经.卷第十八.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2]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二.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3]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4]释道诚.释氏要览.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5]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6]刘勰.灭惑论.僧祐.弘明集.卷第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7]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8][12][13] 林子青.传戒,释隆莲.四分律.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卷二卷三.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

[9] 牟融.牟子理惑论.僧祐.弘明集.卷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 道宣律师感应记.道世.法苑珠林.卷第十七.四部丛刊景明万历本.

[11][15][16]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三十四“受戒揵度之四”.卷四十八“比丘尼揵度第十七”.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14] 释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经号2025.

[17]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