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W020110719584881254393.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学术论文

说一切有部的禅支论辨析—以《俱舍论》和《顺正理论》为中心

2020年05月03日 18:13:00 佛教在线 作者:隆照 点击:0

作者:隆照

摘要

禅,作为佛教教理与实践的重点,在佛教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禅”却非佛教所独创,据载,于印度早期奥义书中就 有关于禅的明确的记录。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但对于“禅”,却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如:四禅的建立。“禅支”是对于禅进行了解的第一步,通过对禅支的了解,能够使修禅者知道四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入禅定与所进入的是哪一层禅?所以对四禅的区分是以“禅支”来确定。本篇论文主要以《俱舍论》与《顺正理论》为中心,对于四禅的“禅支”进行的原文比较研究,以及禅支的建立情况等相关问题。其中最具有争议的如:“乐支与轻安支”即代表着世亲论师与众贤论师的不同思想角度进行的原文整理、分析。在早期毗昙中,对于“禅支”讲述的原文有限,而后期研究者,对此的详细、深入进行原文解读、比较的更为缺少,故而希望,通过此篇关于禅支的浅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更多研究者,关注与研究禅支相关问题。同时作为一个引导,尽可能的使读者就中得到启发,生起对禅法的信心与进一步的深入。

关键词:禅、禅支、四禅、印度禅法、

目录

一、摘要/1

二、何为禅支 /3

(一)、禅支的定义/3

(二)、禅支的选定/4

(三)、四禅的建立/8

三、能立为禅支的心所辨析/9

四、《俱舍论》乐支与轻安支辨析/13

(一)、何为乐与轻安/14

(二)、乐支与轻安支的辨析/14

五、《顺正理论》乐支与轻安支辨析/18

六、总结/24

 

一、何为禅支

“禅支”是禅的分支,其作用即辅助于禅,使修禅者通过禅支来摄心,循序渐进最后达到“根本定”。(即:初禅或其它禅的根本定)又称根本等至,即初禅至四禅的根本定。在通过“禅支”的辅助之后,可以超越“中间定” 与“近行定”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根本定”。在达到“根本定”的之时,才是真正证得初禅或其它二、三、四禅。如此称之为,得初禅(二、三、四禅)具足住。所以四禅之间的区别即在于“禅支”的不同。据《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中讲到:“那些能够区别禅的不同层次的元素就名禅支。” 所以禅支的作用即对四禅的区别与得根本定的辅助。

(一)、禅支的定义

哪“禅支”又以何种意义能够立为“禅支”的呢?这就要从“禅支”的性质来决定了。在《大毗婆沙论》中记载:“问:何故名静虑支,静虑支是何义?答:寂静思虑故名静虑,随顺此静虑故名静虑支。” 即:能够随顺于禅的就具备立为禅支的特性。在《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中讲到:“禅支的建立是由于多法增胜,在禅修的过程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这样的法才可以建立支。” 所以禅支的确立并不只是需要随顺于禅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才可以达到立为禅支的条件。而能够立为禅支的心所,首先必定具备“顺净偏胜”和“与定同缘”。对此在《俱舍论记》中讲到:“若顺净偏胜与定同缘立静虑支,不尔不立。” “顺净偏胜”即能随顺与清净,其力量必须超胜,具备此因素的心所法才能起到辅助于禅的作用。如:初禅的前两个禅支,“寻”、“伺”。《大毘婆沙论》:“复次初静虑中,寻伺如火。身识如泥。令心相续。热恼浊乱信不明净。如热泥中面像不现。” 这就是寻、伺心所对于修习禅定者的帮助,其作用能够令心相续,其它热恼等烦恼心所令不生起,即是禅支的作用,协助修禅者进入根本定。“与定同缘”即专心一处,对于所选的禅支要具备随顺于定的专注,可以作为定的助缘。如果这个心所法不能够使心安定,那对修禅者就会产生违缘难以进入制心一处。因此选择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心所法至为重要。

(二)、禅支的选定

禅支,共有十八支。即: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在《俱舍论》的颂文中记载:“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 这是《俱舍论》中对四禅十八禅支的确立。

下面通过表格,对四禅中所摄禅支列表说明:

四禅        禅支—18        事—11

初禅        寻、伺、喜、乐、定—5        寻、伺、喜、乐、定—5

二禅        内净、喜、乐、定—4        (喜、乐、定)内净—6

三禅        舍、念、慧、受乐、定—5        (定)舍、念、慧、受乐—10

四禅        舍、念、定、非苦非乐—4        (舍、念、定)—非苦非乐11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到,四禅中只有初禅与三禅是五个禅支,其它第二禅与第四禅只有四个禅支。还有一点在表格的右边明确列出,即,有些禅支是在初禅,但在第二禅中也存在,第二禅中增加了一个内净支,至第三禅时增加的禅支最多即:舍、念、慧、受乐支,到第四禅,还保留着第三禅的三个禅支,第四禅增加了一个非苦非乐支。通过上列表格可以明确看出禅支实体只有十一支,故又称为“十一事”。通过表格还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定支”在每一层禅都存在,这是因定支的双重意义的原因,因为定既是禅支又是根本定,所以定的存在意味着通过禅支的协助使定达到等至。因为一切禅支都是为了能够达到,获得根本定为目的。对于十一事的问题在《俱舍论》中记载:

“此支实事唯有十一,谓初五支即五实事。第二静虑三支如

前,增内净支足前为六。第三静虑等持如前,增余四支足前为十。

第四静虑三支如前,增非苦乐支足前为十一。由此故说,有是初

支非第二支。”

同时《顺正理论》中记载道:

“故静虑支随地差别,虽有十八。而于实事种类中求应唯九

种,然受相异故分十一。由此故说有是初支,非第二支。应作四

句。第一句谓寻伺,第二句谓内净,第三句谓喜乐等持,第四句

谓除前余法。余支相对如理应思。”

对于这个问题在《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中讲到:“第一禅和第三禅各有五个禅支,第二禅和第四禅各有四个禅支,所以加起来四禅共有十八个支,但从它们的实体来说,只有九个(寻、伺、受、定、慧、信、轻安、念、舍),然后在从受的不同特征进一步分类,如此四禅共有十一个禅支。” 对于禅支在每一层的不同关系,引用《说一切有部禅定论研究》中称友论师对禅支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充,把第一禅与第三禅、第四禅对比,第二禅与第三禅、第四禅对比,第三禅与第四禅对比,形成了五段四句分别的描述如下:

1、有些在第一禅,但不在第三禅;有些在第三禅,但不在

第一禅;有些在两者都有;有些两者都无,因此,形成四句;

1)寻、伺、喜、乐(轻安)在第一禅,但不在第三禅。

2)舍、念、慧、乐在第三禅,但不在第一禅。

3)三摩地在第一、第三禅。

4)其余者不在第一和第三禅(即内等净、不苦不乐)。

2、有些在第一禅,但不在第四禅;有些在第四禅,但不在

一禅;有些两者都有;有些两者都无,四句分别如下;

1)寻、伺、喜、乐(轻安)在第一禅,但不在第四禅。

2)不苦不乐、舍清净、念清净在第四禅,但不在第一禅。

3)三摩地在两者之中。

4)其他的在两者都无(即内等净、慧、乐)。

3、有些在第二禅,但不在第三禅;有些在第三禅,但不在

二禅;有些两者都有;有些两者都无,四句分别如下;

1)内等净、喜、乐在第二禅,但不在第三禅。

2)舍、念、慧、乐(轻安)在第三禅,但不在第二禅。

3)三摩地在两者之中。

4)其他的在两者都无(即寻、伺、不苦不乐受)。

4、有些在第二禅,但不在第四禅;有些在第四禅,但不在

二禅;有些两者都有;有些两者都无,四句分别如下;

1)不苦不乐、舍清净、念清净在第四禅,但不在第二禅。

2)舍、念、慧、乐(轻安)在第三禅,但不在第二禅。

3)三摩地在两者之中。

4)其他的在两者都无(即寻、伺、慧、乐)。

5、有些在第三禅,但不在第四禅;有些在第四禅,但不在

三禅;有些两者都有;有些两者都无,四句分别如下;

1)舍、念、慧、乐(轻安)在第三禅,但不在第四禅。

2)不苦不乐在第四禅,但不在第三禅。

3)三摩地在两者之中。

4)其他的在两者都无(即寻、伺、喜、乐、内等净)。

通过以上对禅支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禅支在每一层禅的详细情况。对于禅支为何在每一层禅中所建立的数目不同的问题,在《顺正理论》中记载:

“何缘初三支各具五,第二第四唯各四支?(答)各唯尔所

堪立支故,或由欲界多诸恶法及妙五欲难断难舍。第二静虑有重

地喜,其相动踊喜中之极,引五部爱难舍难断。为对治彼故。初

三各五支,初三不然故余各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一层禅的立支都是根据禅的所需求而建立的。如初禅即寻、伺、喜、乐,在入定的最初是需要寻、伺作为辅助进入深层的定中,在此获得内心的喜、乐感。而在第二禅中的喜、乐和初禅的喜乐是有差别的。第二禅的喜、乐更为微细,可称为为轻安。对此比较细微的问题,在后面会详细的进行介绍。

(三)、四禅的建立

佛教禅修的独特之处,即“四禅”。而“四禅”的创立在佛教产生之前是没有的,并且对于“四禅”的记载只有佛教的经论中能够看到,在印度早期的奥义书中只有禅定的记载。“四禅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佛教创立之后,……佛教禅修理论是在本土已有的相关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理论中必定渗透着主流禅修的因素。……佛教之前出现的所谓四禅,然而它们都是被记录在佛教文献中,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印度教或耆那教文献中发现有四禅的理论。”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四禅”是佛教创立之后所形成的,这即是佛教禅修和印度主流禅修的区别,以至于在后期的佛教禅法成为印度的主流禅法。四禅属于色界,由四层禅所摄的十七天而组成,其中还包含了四禅、根本定与禅支。修禅者通过禅支的辅助,进入初、二、三、四禅的根本定。四禅只建立在色界,对于欲界和无色界为什么没有建立禅支的问题是因为这两界不具备条件。欲界,称为散地。心识散动,使众生无法进入定中。无色界定强,属于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只有色界四禅能够达到定慧均等的状态。“虽然四无色定的位次比四禅更高,但在佛教的禅修中,四禅比四无色更重要,更殊胜。” 这既是四禅的特殊性与不共性。

三、能立为禅支的心所辨析

在有部七十五法中,确立为禅支的有十一个即:寻、伺、喜、乐、内净、舍、念、慧、受乐、非苦非乐、定,这些都是符合能立为禅支的条件。对此《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中也讲到:“慧、念、三摩地都属于十大地法,其他轻安即初、二禅的乐、内等净和行舍都属于十善大地法;寻、伺属于八不定法;其它者,即喜、第三禅之乐以及不苦不乐受都是受的不同形式,属于十大地法中的内容。” “三摩地”即是定的异称。下面把所选禅支列表说明:

五法        七十五法        立为禅支的法

色法        五根、五境加无表色共十一个        无

心法        六识        无

心所有法        大地法十个        受、慧、念、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个        信、轻安、舍

大烦恼地法六个        无

大不善地法二个        无

小烦恼地法十个        无

不定地法八个        寻、伺

不相应行法        十四个        无

无为法        三个        无

上图所显示的禅支出处,在十大地法中所选最多(受、慧、念、三摩地)四个,十大善地法中选出三个为(信、轻安、舍),不定地法中选出两个(寻、伺),七十五法中选为禅支的共有九个。禅支实体是十一个,在七十五法之外的两个禅支喜及非苦非乐的选取,是根据受的分别来选定的。因为受有五受,即:苦、乐、忧、喜、舍,这五个当中被选为禅支的即乐、喜、舍、三个,其中喜和舍不在七十五法之中。至于“受”为何能够选出两个禅支,是因为“‘受’包括五个方面的心理感受;忧、喜、苦、乐、舍。其中只有喜、乐和不苦不乐之舍受立为禅支。”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即:前面七十五法中在十大善地法中已经有了舍,而这里的五受中又选出一个舍受会不会重复? 其实是不会的,虽然两个舍是同一个字,但意思不同,作用也不同。前面的十大善地法中的舍是舍弃的意思,它的作用在禅支中也是如此。舍是属于三禅的禅支,其作用就是要舍弃二禅的喜、乐,这样才能进入更高层的三禅,所以它的作用就是舍弃。而后面的另一个舍是受的一种,在前面引文中讲到,“不苦不乐之舍受为禅支”这里的舍受即是离苦乐的感受,即不苦不乐,而且这个舍受是设立为四禅中的禅支之一,其作用可想是很重要的。

以上了解了禅支的具体禅支数量的设定,而禅支的选定当然要具备前面所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顺净偏胜”和“与定同缘”。而禅支中三摩地虽然同样是属于禅支,但却是禅支中最为殊胜的,因其同时具备两种功能。具《顺正理论》中记载:

“于四静虑,应知定根。然于相成,及相防护,义相似,故作如是言。如四支军,亦无有失,如王与众,虽互相资,而于其中,王最为胜。”

如此比喻三摩地为王,虽然王与众是共同谋事,但王的特殊性也是难以逾越的,所以禅就具备两种特殊性。对此在《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中讲到:“在这些禅支中,三摩地是它们的中心和基石,最为殊胜。它本身就是禅定,也是禅支。寻、伺等虽为禅支但却不是禅定。”

再来了解寻、伺。寻、伺只在初禅。其作用就是寻找和伺察,是比较粗的禅支,也是最早被舍弃的禅支。如果达到了初禅,想要进入更高层次的二禅,这时舍弃初禅的寻、伺是必定的。因为只有舍弃了寻、伺才可以进入二禅。对此在《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中也讲到:“寻、伺二法却立为禅支,是因为寻、伺二法能帮助初禅的三摩地,能使心变粗变细,对治欲界的恶法,所以建立为初禅的支。……寻、伺对于高层次的禅来讲,也是一种灾患,能鼓动心灵,不得安宁。在初禅被立为禅支是因为有策励和正见的功能,能与初禅相应,作为初禅的资粮。” 这里讲到,寻、伺支对于初禅的进入是有重要的协助能力。如果要进入更高层次的禅就必须要舍弃。至于寻、伺的作用其中差别也比较细微,所以有外人认为寻、伺既然不同,又是如何同时存在的?经中比喻寻、伺如:微风与狂风,是可以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的,因狂风由微风而起,而狂风又可消如微风,而寻与伺的关系也是如此,可以相互作用而不妨碍。

再来了解内净支。内净支在七十五中的名字是信,据《俱舍论》中记载:“此中信者:令心澄净。有说:于谛实业果中,现前忍许;故名为信。” 这里讲到信的作用是使内心清净不染,对于因缘果报,能够深信并且忍受,这就是信的力量。对此在《入阿毗达磨论》中也记载:

“信、谓令心于境澄净,谓于三宝因果相属有性等中,现前忍许;故名为信。是能除遣心浊秽法。如清水珠,置于池内;令浊秽水、皆即澄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内,心诸浊秽、皆即除遣。”

信的作用是令生起者,对于佛法产生确定不移的信心,这样的信即能遣除内心不信等染污烦恼,如:能够令水清净的宝珠一样。所以能够令内心清净的功能就称为“内净”。此令内心清净的作用能使修禅者进入深层次的禅定。同样,如果相反不具备这个信,又是不可能进入禅定的,而戒律的清净也是入定的基础条件之一,这就是内净选为禅支的原因。

四、《俱舍论》乐支与轻安支辨析

这一节所讲到的问题,即:轻安与乐之间的差别。在禅支的讨论中是比较重要的话题,因为在《俱舍论》中对于禅支讨论:轻安支与乐支是最受争议的。而在《俱舍论》原文里所占的篇幅也是比较多的,尤其是《顺正理论》中,众贤论师讲述的最为详细。比如“受”,依有部的观点认为:初、二禅中的受支,属于轻安所摄,而经部却认为:乐即是乐受,而且这种乐是可以由身体所感受到的,并认为在禅定中有身识的存在,所以,这种乐受是根据身体的感触所能感受到的一种乐。对此有部却不赞同,并说道:如果在禅定之中能够生起身受,那就说明修禅者已经出定。(因为在禅定中是没有五识存在的)等类似问题,都要详细的依原文来了解讨论。这里先以《俱舍论》中,对于轻安与乐之间的差别进行初步认识,让我们先有一个了解,再以《顺正理论》为依据,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首先来了解一下乐及喜的定义。

(一)、何为乐与轻安

乐:梵语 sukha,巴利语同,为“苦”之对称。即:身心适悦之感觉,三受之一。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乐根。若由身、心上区分之,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为乐受。乐即乐受,属于身心的舒适的感受。 乐是由身体的舒适所感受到的一种受,即为乐受。

轻安:梵语 prasrabdhi,巴利语 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轻安亦有身轻安、心轻安二种,心堪忍之性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轻安,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轻安。 从基本定义比较,轻安与乐有所不同,轻安主要是精神的安适为主,是比较细微的,而乐是以身心的感受为主,是属于粗显的。下面进入主要讨论问题。

(二)、乐支与轻安支的辨析

这里依《俱舍论》原文中,对于乐与轻安的问题,以问答的方式,进行相互提问解答,并以有部与经部的不同观点来进行阐述。这是世亲论师自身对经部与有部不同观点的了解,而进行的自问自答。下面以两个问题综合《俱舍论》中关于乐与轻安的问答,第一个问题:有部与经部对初禅、二禅中关于轻安支是否乐支的问题辨析,第二个问题:有部与经部对第三禅是否乐支的问题及比喻等问题辨析。详看下文:

1、有部观点认为:初、二禅中的乐支是轻安支,非乐。

原因:初、二定中无乐根。

2、经部观点认为:初、二禅中的乐即为乐支,非轻安。

原因:有身根的存在,所以有身受乐。

【经部问】 何故第三,说增乐受?

【有部答】由初二乐,轻安摄故。

经部问到:为什么第三禅增加了一个乐支?有部回答:因为初禅和二禅的乐受是轻安所含摄的缘故,这是有部对初、二禅中轻安支的肯定。下文经部又接着问到:

【经部问】何理为证,知是轻安?

【有部答】初二定中,无乐根故。

经部接着上面有部的回答,接着问到:以什么道理来证明初、二禅是轻安而不是乐?有部答道:因为初禅与二禅的定中,没有乐根。这个乐根是关键,因为乐根的存在则说明了有身根与心根的存在,是能够生起乐受的起源,下面有部对此接着说道:

亦无“心受乐”,以说有喜故。喜即喜受,无一心中二受俱行故,

无乐受不可喜乐。

这里有部把自宗的观点:初、二禅中没有身根的原因加以说明即:1、初、二定中没有“身体所能感受的乐”原因是在定中,因为定中不起五识(眼、耳、鼻、舌、身),(早期观点:定中没有五识的存在。后期观点认为:初禅是没有鼻、舌二识,第二禅以上没有五识)。2、也没有“心所感受的乐”因为有喜的原因,这是因为喜与乐都在同一层,这两个受不能同时生起,(这是部派佛教所公认,心的所缘每刹那只能与一个法相应)所以喜乐不可同时生起。下文是经部对身识的另一种认为,有部加以破斥。

1、有部认为:在定中没有身识,所以以此问难经部。

2、经部认为:定中乐受即是因身识的缘故,并说道:此乐是因殊胜定力所引起的乐受。

【有部问】若言定中,宁有身识?

【经部答】有亦无失。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胜定所起,顺生乐受,遍触身故。

有部问到:如果在定中还会有身识的生起吗?经部回答:有身识也没有过失。因为我部是允许在定中,因定力的缘故会生起轻安风,因此生起乐受,遍满全身。这样经部对于乐的认为主要是认为乐受是有殊胜的禅定风所引起的身识受。对此下面有部问到:

【有部问】若谓外散故,应失坏定者,无如是失?

【经部答】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

故。

此处有部接上问到:由殊胜定所引起的轻安风,使身体感受到,但定中的心识岂不是向外散了?不能使心专注一处了?这样是与定相违背的,对于定有毁坏的作用,这样难道还没有过失吗?经部答言:这个受乐的身是由于殊胜的定而生起的轻安风,所引发的内身受乐,不是外在的风,是由身体所感受的内风。这个风是随顺于定的,所以对于定是没有毁坏的过失。这样经部对于身识的生起,即是因为定力所引起的轻安受为乐受的根本处,有部对于这样的观点并不赞同,下面有部接着又问:

【有部难】若谓起身识,应名出定者。

【经部答】此难不然。由前因故,若谓依止欲界身根,不应得生色界触识,缘轻安识许生无过。

这里是接上面的问题,有部问到:你部所认为的轻安风是内身所感受到的,既然内身能够感受,即是有身识的缘故,如果在定中生起身识的感受,那应该是已经出定了。有部认为定中没有身识的生起,心在专注一处时,如果能够由身体感受到了外在的触感,心就不是专注一处了,这样心的相续也就断了。如果相续断了,那应该名为出定。经部对于有部的问难回答到:不是你认为的那样,因为欲界的原因(初禅的前面是欲界或未至定,近行定),如果依靠的是欲界的身根,是不能得到或生起色界定的身识。但这里所缘的是初禅的轻安,因此生起身识是没有过失的,这里经部的观点与有部有很大的区别,经部认为初、二禅的乐支是由身识所感受到的殊胜定力而产生的风,以此产生乐受。而有部的观点是:初、二禅的乐支应该名为轻安,并否定了经部的观点,提出:如果定中生起身识岂不是以及外散,导致出定,因为定中是没有身识的生起。对此轻安的问题是《俱舍论》之中世亲论师的探讨,而在《顺正理论》中众贤论师对此问题,站在传统有部的角度,辨析的更为深入,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了解。

五、《顺正理论》乐支与轻安支辨析

对于“乐与轻安”的问题,在上文《俱舍论》中,通过经部和有部的不同观点,进行了一些了解,对此可以看出,世亲论师所说并不是十分详细,可以说是较为简单的说出了两宗不同的理论。而此节《顺正理论》中,众贤论师以传统有部的立场,对“乐与轻安的问题”讲解十分详细,下面我们就通过原文来了解其中问题。其中分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第一个问题:对于初、二、三禅中的乐支是轻安支的辨析。第二个问题:经部引经证明自宗观点,有部对此进行解释辩。第三个问题:经部依然认为初、二禅有身受,因定中可以生起轻安风的缘故,对此有部进行辨析。

第一个问题:对于初、二、三禅中乐支是轻安支辨析,其中以两个方面说明:1、初、二禅乐非身心受。2、二受不能俱行。详见下文:

【问】何理为证,知三乐支?二(喜、樂)是輕安,第三是受?

【答】已说于彼,偏随顺故。谓第三定乐非轻安,安非彼支,次前已说。初二定乐,必非乐受,是身、心受,俱非理故。谓初二乐,必非身受:正在定中,无五识故。亦非心受:应即喜故,要离喜爱。余地心悦方可异前,立为乐受。喜即喜受,于一心中,二受俱行,不应理故。若谓喜乐,更互现起,无斯过者,理亦不然。说具五支,及四支故。

这里的问答,是《大毗婆沙论》中自兴的问答,虽然并没有标明是哪一部的观点,但根据上节《俱舍论》可以知道,这是经部的观点,或许其它部派也有这样的观点,这里暂时且依此说。这里同样是问到前三禅的禅支,是乐支,还是轻安的问题。这里对于初、二禅中非乐,是轻安的说法比较清晰,直接讲到非心受、亦非身受,因为心在定中,无五识的生起,所以身体是不会感受到乐,同样也不是心受,因为心每刹那只能够与一个法相应,不可以两个法同时相应,并且确定到,初、二禅中的乐受是轻安受,对此问题,经部同样引经来证实其观点,见下文:

第二个问题:经部引经证明自宗的观点,有部对此进行辨析。

经部引经:

契经所言,经主此中,假引他说。谓定无有心受乐根。三静

虑中,说乐支者。皆是身受,所摄乐故。若尔便害契经所说。如

契经说:云何乐根,谓顺乐触力所引生身心乐受,实无违害。有

余于此,增益心言 ,余部经中唯说身故。

这是经部所引经,以证实自部的观点,虽然如此,但有部并不采取,并且认为你部对于经中所言,理解错误,下面以此问题来进行回答,见下文:

有部辨析:

【问】何缘不谓余部契经?

【答】有余于彼削除心字,以契经说第二定等,无余识身,心一趣故 。若固说彼,有身受乐,与理相违,如后当辩。虽第三定,所立乐支,契经说为,身所受乐。然不能证彼地乐根,非心受摄。亦说离生喜是身所证故。岂可由此便执喜根非心受摄。

这里有部同样是不认同初、二禅中的乐支是身、心受。但经部对此还是没有放弃自宗的观点,依然坚持其观点,并且引经来证实。通过上面原文的讲述可以看出,有部对此观点是不认同的,并且讲到:如果你部认为有身受乐根,是错误的观点,这样与理是相违背的。并且说道:第三禅虽然可以称为乐支,经部也说是身所感受的乐,但这样并不能证实就是心受。

第三个问题:此处是对经部违背正理的解说,经部对此又说出一些自宗的理解,是对于上面自宗观点不足之处加以补救。

【经部问】我宗定说,初二静虑乐根为支,违何正理?

【有部问】汝执身受方有乐根,非诸定中可起身识,岂不与此正理相违?

【经部答】此亦无违,以我宗许正在定位。由胜定力起顺乐受,妙轻安风,遍触于身发身识故。

【有部】如是救义未离前失。但起身识非在定故,谓我宗亦许正在定位。有离生喜乐所引极微 遍在身中。

【有部】然不许此,在定位中,能触动身,发生身识。

这里经部对于上个问题中,“有部对于经部的批判并不认可”,并且说道:我宗就是这样认为,初、二禅乐是有乐根的,这样违背什么正理?对此有部回答:你宗所执身受是由乐根而生起,但在定中是没有身识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正理?经部对此辩解到:这样也不违背,因为我宗认可在定中可以生起轻安风,这样的轻安风是由殊胜的定力所引起,由身识所感受。有部对此讲到:你宗这样认为也不合理,因为只要生起身识就不在定中,不管这个乐受是怎么生起的。有部接着讲到自宗的观点,(对此在《俱舍论》中是没有讲到的)这里众贤论师讲到:我宗所允许的是在定中,由脱离欲界而生色界时所引非常微细的喜乐,遍于身中,但不许定中触动身而引起身识受。这里有部既破斥了经部身识生起的观点又说明了自宗的观点。

六、总结

对于本篇论文的总结,这里再以禅支的角度,简单的阐述“禅”对于佛教的重要性。禅作为佛教的实践性理论,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佛教四众弟子而言,通过禅定的修和佛法的深入习可以使凡夫到达智者境界。最初的早期佛教对于禅定的修习是非常重视的。当然这也包括现在佛教,如:南传佛教,更是以禅修作为修持佛法改变现状的直接手段。虽然佛教中改变现状的修持方法很多,如:培福、忏悔、观修、等……多种法门,但禅修却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因为,通过佛教教理的修习和禅定的结合,能够使修禅者达到更为契入的形态,如:对于教理的思维是离不开定的协助,定能够使思维更加深入的剖析,继而达到断除烦恼、增长智慧的功用。但禅修又非佛教所独有,禅修在印度可谓是遍地开花,各种教派都有禅修的实践,但佛教中的禅修方法和目的自然是与众不同。佛教中的禅修是根据佛教的教理而开展的,通过禅修的深入,使智慧不断的增长深入,最终达到证悟的目的。关于这一点,作为修习佛教禅修者是必须要明白的。佛教禅修的独特之处在于“四禅”,四禅即是佛教禅修的独特性,是不共外道的,通过对四禅的修习,可以达到解脱烦恼,得证离世之果。禅支是对于禅的辅助,通过禅支的修习才能够进入禅定,近而达到四禅。虽然现代佛教对与禅修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对于禅支方面的研究和修习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关于这一点,南传佛教慈济瓦法师讲道:“你必须知道五个禅支才会了解各种禅定。”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南传佛教对于禅支方面是比较重视的,而且南传佛教的确有多位在禅修领域非常著名的禅师如:阿姜查、阿姜达磨多罗、阿姜念、马哈希等……多位禅师。而在禅支方面,以早期说一切有部与经部的不同观点作为了解禅支的依据,所以对于禅支方面的具体讲述和研究的学者更为难得。同时希望以此简文抛砖引玉,能够使众位禅修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希望各位大德学者们指导斧正。

参考文献

[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玄奘译,《大正藏》第27册.

[2]《俱舍论记》,普光述,《大正藏》第41册.

[3]《阿毗达磨俱舍论》,尊者世亲造,玄奘译,《大正藏》第29册.

[4]《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尊者众贤造,玄奘译,《大正藏》第29册.

[5]《入阿毘达磨论》,简塞陀罗阿罗汉造,玄奘译,《大正藏》第26册.

[6]惟 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7]林 欣:《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J],法音,南传佛教,2002年第3期.

[8]曲世宇:《俱舍论》略史及纲要[J],2003年第5期.

[9]振 宇:《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J],法音论坛,2008年第3期.

[10]《俱舍论研究》(上),现代佛教学术丛刊[C],第2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1]《俱舍论研究》(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C],第5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2]何石彬:《〈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有情与解脱为中心》[M],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13]《佛学电子词典》[DB/OL]版本:v3 .7.33(build:196)中华佛典宝库,网址:http://www.FoDian.net.

[14]慈济瓦法师,佛教的近行定与安止定[DB/OL],人文社科,百度文库,网址:http://wenku.baidu.com/,2014年11月14.

[15]Dr. Henepola Gunaratana著,释开弘译,初禅及其禅支[DB/OL],人文社科,百度文库,网址:http://wenku.baidu.com/,2014年11月14.

[16]释会明,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闽南佛学[DB/OL],2004年,网址:http://www.nanputuo.com/2014年11月14.

[17]佛教词典[DB/OL],网址:http://fodian.goodweb.cn/.2014年11月14.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