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隆照法师
目录
1.1印度时期佛教的禅法发展过程/1
2.2部派时期对禅的重视性/4
2.2.1有部与经部的发展过程/4
1.1印度时期佛教的禅法发展过程
禅修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但“禅修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心智修炼方式,而是在佛教产生之前的古印度宗教中就已经存在。”([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1。])
由此佛教的禅修是根据古印度时期的禅修而改变过来的。“关于禅定的思想最初主要是一些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家所倡导的, 但印度后来产生的佛教也吸收、借鉴和发展了这方面的成分, 使禅定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禅观念比较,北京大学学报[N],2008,1。]所以在佛教未成立之前,印度的禅修是印度普遍的、主流的修习方法。而佛教独有的禅法自然也是根据主流禅法所创立的,与主流禅法不同的佛教禅法。其起因是,乔达摩最初跟两位印度禅修宗派的宗教师学习过禅法,但结果并没有达到乔达摩的目的,他看出了这样的禅法只是停留在一个平静的状态,对于心智并没有增长和改变,因此才舍离其外道禅修而最终创立了佛教独有的禅修方法。在佛教创立了别于印度禅法的时期,佛教的非主流禅法对于印度的主流禅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印度存在两个禅法系统“一是主流禅修,一是非主流禅修。前者是传统流行的婆罗门或以后称为印度教以及耆那教的禅修,而后者即是佛教的禅修。”[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5.]对于佛教禅修为什么会影响到主流的印度禅修,是因为,佛教的禅修是有内涵的,这是佛教禅修的独特之处,即“四禅”。
“四禅”的创立在佛教产生之前是没有的,并且对于“四禅”的记载只有佛教的经论中能够看到,在印度早期的奥义书中只有禅定的记载。“四禅理论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佛教创立之后,……佛教禅修理论是在本土已有的相关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理论中必定渗透着主流禅修的因素。……佛教之前出现的所谓四禅,然而它们都是被记录在佛教文献中,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印度教或耆那教文献中发现有四禅的理论。”[[] 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8。]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四禅”是佛教创立之后所形成的,这即是佛教禅修和印度主流禅修的区别,以至于在后期的佛教禅法成为印度的主流禅法。四禅属于色界,由四层禅所摄的十七天而组成,其中还包含了四禅、根本定与禅支。修禅者通过禅支的辅助,进入初、二、三、四禅的根本定。四禅只建立在色界,对于欲界和无色界为什么没有建立禅支的问题是因为这两界不具备条件。欲界,称为散地。心识散动,使众生无法进入定中。无色界定强,属于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佛学电子词典[DB/OL],版本v3.7.33,词条,“无色界”。]只有色界四禅能够达到定慧均等的状态。“虽然四无色定的位次比四禅更高,但在佛教的禅修中,四禅比四无色更重要,更殊胜。”[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9。]
对此印顺导师对于四禅的特胜以四点说明:“1、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觉的,也是从第四禅出而后入涅槃的……。2、依经文的解说,在所有各种道品中,正定是四禅;定觉支是四禅,定根是四禅;定力也是四禅。3、四禅是心的安定,与身心、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关。在禅的修习中,以心力达成身心的安定,也以身息来助成内心的安定、寂静。次第进修,达到最融和最寂静的境地。4、在戒、定、慧的修行解脱次第中……这些经一致说:‘得四禅’而后漏尽解脱,或说具三明、或说得六通,主要是尽漏的明慧。”[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8。]
印度禅修在佛教禅修创立后,因自身的不足,[[] 因为四无色定只能使人精神境界提高,但不会对修禅者本身有多大改变,“四无色定也只是会退转的精神境界,而非真解脱。”]而逐渐向佛教的禅修靠拢。四无色定在印度禅修时期就已经存在,根据一些资料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在《论古印度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的相互影响—》中讲到:“佛教在此基础上有其自己的创作和发展, 并且也对印度主流禅修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只从佛教的禅支 ( 如:寻、伺、喜、乐) 、习气、诸行等禅修术语上来辨别, 在佛陀之前的禅修理论上不用这些要素排列, 但后期主流禅修就吸收了佛的禅修理论。”[[] 惟善:论古印度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的相互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11.3。]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禅修虽然是依古印度主流禅修而发起,但后期印度主流禅修却因佛教的禅修而有所改变,这正说明了佛教禅修的殊胜性,同时与佛教独有的禅修理念是分不开的。
2.2部派时期对禅的重视性
部派佛教是指“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时期与发展阶段,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僧团所形成的各个部派的合称。”[[]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部派佛教”。]对于这段时间在佛教界称呼也不统一,有多种称呼即“通常被称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部派佛教”。]在早期佛教中,禅修本身已经是佛教弟子们日常修习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印度地域的特性之一。而关于早期佛教的禅修记载,我们通过那个时期的论典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如:《法蕴足论》静虑品,修定品、《八犍度论》定犍度品、《发智论》定蕴品、《大毗婆沙论》定蕴品、《阿毗昙心论》定品、《阿毗昙心论经》定品、《杂阿毗昙心论》定品、《甘露味论》禅定品、《俱舍论》分别定品、《顺正理论》辩定品等,多部论典都有对禅定的记载。当然这样的记载也正说明了在部派佛教时期对禅定研究的重要性,所以禅修在早期佛教是很重要的修习方法之一。
2.2.1有部与经部的发展过程
说一切有部,梵名Sarvastivadins,巴利名 Sabbattivada。音译:萨婆阿私底婆地,略称为:萨婆帝婆、萨婆多、萨卫。全称:阿离耶暮攞萨婆悉底婆拖(梵 Arya-mula-sarvasti-vada)。意译:圣根本说一切有部,略称有部、有部宗、有宗。又称:说因部(梵 Hetu-vidyah!),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注]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在部派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派,因此学习和研究早期部派即是以说一切有部为重点,“说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十大部派中颇具实力的一部,……它是印度西北部所有部派中传播最广,影响最为大的部派。”[[] 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其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15。]说一切有部的主要理论依据即是“三世实有”,对此在《俱舍论》中记载:“若自谓是说一切有宗,决定应许实有去来世。以说三世皆定实有故,许是说一切有宗。谓若有人说三世实有,方许彼是说一切有宗。”[[注] 《阿毗达磨俱舍论》T29.1558,P104。]创立此部的时间是“约于佛灭后三百年之初,自根本上座部分出。以主张三世一切法皆是实有,故称说一切有部。创始者为迦多衍尼子。”[[注]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说一切有部”。]对于说一切有部的创立时间有不同的说法,如:“学者分析《善见律毗婆沙》等记载认为,在阿育王时代,说一切有部就已出现,并以三世实有为宗义,与分别说部、大众部鼎立为三。”[[注释]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说一切有部”。]另一个说法更早“在呾叉始罗考古发现的古代铭文中,提到了说一切有部的名称,年代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显示这个部派的名称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说一切有部”。]由此来看说一切有部的形成具备的时间并不确定,不过“印顺法师认为,在分别说部从上座部分化出来后,原先上座部成员,可能就开始使用‘说一切有’来自称。但一直到《发智论》时代,说一切有部这个名称才开始被发扬。”[[注释]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所以“说一切有部”的出现时期并没有得到准确的时间。
关于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即:《阿毗达磨发智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这既是称为一身六足论,《发智论》称为“身论”而后面的六个称为“六足论”,这些只是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典。对此在后期由五百阿罗汉所结集的《大毗婆沙论》兴盛一时,最为出名,并形成了学习《大毗婆沙》论的学风。在《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中讲到:“佛灭后四百年间,西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系,因得到迦腻色迦王的护持,……萨婆多部进行规模宏大的三藏结集,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十万颂的《大毗婆沙论》。《大毗婆沙》是在《发智论》研究的基础上集成的,它的问世,代表着说一切有部教义的大成,也确立了迦湿弥罗毗婆沙师成为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的正宗地位。”[[注释] 振宇:《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J],法音2008,3。]所以《大毗婆沙》的形成即代表着有部当时的发展已达到巅峰时期。“有部在部派佛教时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杜继文指出:“最能把早期佛教的共同观点概括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是说一切有部。也可以说,有部的哲学是整个早期佛教的理论总结,因而被认为是‘小乘’的真正理论代表。其影响于此后的佛教哲学,极为深远。”[许潇:《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净”[J],社会科学论坛2012,2。]因此欲了解和学习部派佛教,对于有部的了解和研究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说。不了解“说一切有部”的哲学思想,就不能确切地把握佛教的各派哲学。”[ 杜继文:《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2。]而有部从众贤论师后开始走向衰落,“众贤作《顺正理论》来维持旧有论说,不过也无法发展出新说。说一切有部的论义,慢慢丧失活力,在受到罽宾灭法的打击后,说一切有部慢慢衰落,末期主要以传授戒律为主,最终在印度消失。”[[注释]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说一切有部”。]
经量部(梵语 Sautrāntika, 巴利语 Suttavāda),又译说经部、经部, 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异部宗轮论》记载佛灭后第四百年初(即佛灭三百多年后),由说一切有部中分出。此部在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反对《大毗婆沙论》,故名经量部,简称为经部。[[注]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经部”。]经部是反对以论为依据的说一切有部,虽然经部是由说一切有部所分出,也正因为这样,对于说一切有部的立论是反对的。“经部师来源于上座论师,他们只信奉经典的权威,而认为七部阿毘达磨论典只是人类灵感的论著,因此人们有被误导的倾向,并认为佛陀没有写出关于阿毘达磨的论典,也没有给出他是这些论典作者的暗示,只是在某些经典中教授过阿毘达磨理论,因此,他们只承认经典的权威。”[[注] 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其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17。]经部即是以传统“四阿含”等经为主要理论依据,反对以“论”为主的说一切有部。在《俱舍论》中世亲论师皆以经部和说一切有部的不同思想而进行辨别。
“经量部源于譬喻师传统,在说一切有部集结出《大毗婆沙论》之前,虽有可据此分为不同部派的教义分歧,但未彻底决裂。在《大毗婆沙论》成立之后,迦湿弥罗派主张应以《大毗婆沙论》为主,但另一派的人,认为应该以脩多罗经为主,于是另外形成经量部。”[[注]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经部”。]根据以上观点经部是在说一切有部之后成立的是可以确定的,或者说是因为说一切有部中论师的不同观点而形成了经部。对于“经量部创始人认定为历史上著名的大譬喻师鸠摩罗罗陀[[注] 义译为“童受”。],因而称其为‘经部祖师’或‘经部本师’。”[[注]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经部”。]“经量部最重要的人物是室利逻多上座,他在阿逾陀国编写了《经部毗婆沙论》,众贤《顺正理论》称他为“上座”。”[[注] 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词条“经部”。]以上我们对有部和经部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对此在下面章节中的原文讨论,主要即是以此二部的观点进行有关禅支方面的辨析。
参考文献:
1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
2佛教与婆罗门教禅观念比较,北京大学学报[N],
3《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4《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J],法音2008,3。
5《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净”[J],社会科学论坛2012,2。
6《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2。
7佛学电子词典[DB/OL],版本v3.7.33,
8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DB/OL],网络百科全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