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会明
安庆的前身是舒州。其辖区为今所辖县(市)、区及2016年划转铜陵的枞阳县。安庆是古皖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特别是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经过唐至五代禅宗文化的传承的发展,至北宋时期,古舒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庆形成了一条沿古驿为主线,以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为中心,东连今枞阳浮山胜因禅寺、桐城投子山投子寺、潜山县太平寺、天柱山三祖寺、西连太湖县四面山四面寺、龙门山龙门寺长约一百五十余公里的线状禅宗大道场,这条线状禅宗大道场与湖北省黄梅县四祖寺、五祖寺,江西省庐山圆通寺、云居山真如禅寺及至当时我国禅宗重要区域江西、湖南禅宗大道场连成了一个整体,禅门高僧行走在这个线状大道场中,发展及传扬禅宗文化。
一、便利的交通、深厚的禅宗文化基础,为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观中国宗教史,考察一个地区宗教大道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当地群众必须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宗教的传播对象是群众,如果一个地区群众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这样可以为传承发展宗教文化奠定群众基础。二是当地必须有便利的交通环境。古代我国交通闭塞,如果一个地区有便利的水路和驿道,这样就可以有利于宗教人士的流动,有利于推进宗教文化的交流活动,推动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是当地必须有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有了一定数目而且规模及影响比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这样就可以为传播宗教文化提供场地、饮食等后勤保障。研究安庆及至整个皖西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安庆地区基本具备了这三个基本条件。
1、便利的交通,为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传入安庆创造了条件。安庆地区属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以北。在交通闭塞的古代,安庆就有两条交通大动脉。一是长江经过安庆地区,通过长江水道,使安庆可以上达今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下通今江苏等地。二是从东至西,有一条东起今桐城市大关,经怀宁县高河,潜山市源潭,太湖县小池再经宿松县破凉镇至湖北黄梅、江西九江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是我国中原地区进入广东、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重要通道。由于驿道由官府维修并负责治安,因此,驿道路面好,安全性高,人员饮水、食品补给方便,在交通主要依赖于步行和车马的古代,驿道不但是一条官道,更是一条商道和民道,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员和商品在驿道上流动。因此,横穿安庆东西的古驿道,车马喧闹,人来人往。经过古驿道天南海北的人员中,既有士大夫和商人,也有道士和僧人,这为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传入安庆地区创造了条件。
2、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禅宗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道教文化形成于西汉晚期。道教文化定型后,很快就传入古舒州大地。曾在汉成帝时的南昌尉梅福,经古驿道来到今太湖县新仓镇香茗山修道,“山有梅福庵及丹炉,遗迹尚存。”(乾隆26年《太湖县志》)汉末魏初,统治者严格控制了民间道教的活动。曹操曾将天下方士“聚而禁之”(曹植《辨道论》),丹鼎派道术的创始人左慈也在其中。后左慈摆脱了曹操的控制,“于天柱山中精思”(《抱朴字内篇》)。左慈在今潜山市天柱山隐居期间,曾沿着古驿道来到了太湖县,在龙山宫附近建玄妙观,并“常止息于(岳西县)司空山”(乾隆26年《太湖县志》)。潜山市天柱山更是一座道教名山,被列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道教文化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修道的原则是“内以致寿,外以致理”(《太平经》),注重养性与积德。因此,道教文化作为本土文化与外来的以“心”为核心的禅宗文化可以互为补充。汉代道教文化在安庆这块土地上的的传播和发展,为南北朝时期禅宗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唐至五代,安庆古驿道两侧名山被禅师尽占,为北宋时期线状大道场的建立提供坚实的保障。安庆是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的弘法之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也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弘法的足迹。特别是二祖慧可在这块土地上搭建起了中华禅宗文化的理论框架和修持法门,并且指出了中华禅宗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山林,而不是都市。三祖僧璨著《信心铭》,对禅宗修持提出了指导原则。因此,中国禅宗文化之根是深深地扎地安庆这块土地中。深厚的禅宗文化,优良的环境,丰饶的物产,吸引了一大批高僧来到安庆,开山建寺。六祖慧能弟子本净禅师于唐“开元初于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宋高僧传》卷八),唐天宝四年,经中使杨庭光介绍,赴长安传播南宗禅,得到了唐玄宗的赞扬,赐重金回司空山扩建无相寺。唐越乾符年间(876—879),大同禅师,离开北方,回到故乡桐城投子山建投子寺。唐大历年间,六祖慧能再传弟子法智禅师在太湖县四面山建四面庵,并在邻近的凤凰峰建西风庵。为避皇室争斗,唐宣宗李忱在未登大位前曾遁出长安,祝发南游。在南游过程中,李忱曾在同门师兄四面山昙靖禅师的关照下,在太湖县四面庵隐居一段时间。李忱离开太湖后,同门师兄四面山昙靖禅师住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唐宣宗李忱登上大位后,出资扩建了四面山四面庵和白云山海会寺,使之成为规模恢弘的禅宗寺院。唐宣宋宗还同意用自己的年号,将四面山四面寺改名四面山大中寺。唐至五代,安庆古驿道两侧已有规模大,影响远的桐城投子寺,枞阳浮山胜因禅寺,潜山三祖寺、太平寺,太湖县海会寺、四面寺、龙门寺等禅宗寺院。
二、北宋时期,禅门宗师云集,推进了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建设。
进入晚唐以后纷呈发展,禅宗进入了多途发展态势,陆续分化成云门、仰沩、曹洞、法眼、临济等五个宗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经过杨岐方会、黄龙慧南两禅师之巨手,再次形成了杨岐派和黄龙派。据考证,这个时期,除法眼宗因特定的历史条件外,其余各宗各派都在安庆留下了发展的轨迹。安庆古驿道两侧,高僧云集,禅风浓郁。
(一)、白云守端驻锡舒州,催生了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
1、白云守端禅师生平。守端(1024-1072),湖南人。因圆寂于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故史称白云守端禅师。少年时期,守端诗词、书画就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儒家文化功底深厚。刚入成年,便落发为僧。20岁后,他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云盖山,参谒临济宗杨岐派创宗祖师杨岐方会。在杨岐方会的教导下,白云守端因此开悟。杨岐方会临终前,将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给白云守端,成为了临济宗杨岐派二代传人。
2、白云守端禅师弘法经历。白云守端得临济宗杨岐派法脉后,于“嘉祐四年(1059),辞游庐阜(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嘉泰普灯录》卷四)并参谒了云门宗下四世高僧圆通居讷。圆通居讷在与白云守端深入的交谈中,“自为不及”(《嘉泰普灯录》卷四),特地向当地州官推荐,“举住承天(江西九江承天寺)”(《嘉泰普灯录》卷四),白云守端在此寺“声名籍甚”(《嘉泰普灯录》卷四)。此后圆通居讷又让他入住自己住持的圆通寺,“而自处东堂”(《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白云守端“于是宗风大振。”《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宋嘉祐七年(1062),白云守端渡过长江,来到邻近的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五祖寺暂住了一年余时间。宋嘉祐八年(1063),“舒守闻端高风,欲以观其人,移文请居之。” (《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于是白云守端离开了黄梅五祖寺,应舒州官员礼请来到了舒州太湖县,初住城北的法华山法华寺。法华寺是一座小寺,僧多房少,他入住此寺后,慕名前来参谒者很多。以至“衲子至,无所容。”(《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后应舒州州官和太湖士大夫们的礼请,约在宋治平二年(1065)前后,白云守端“迁居白云海会”(《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以后他再没有离开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在这里开设禅宗道场约有7年多时间。
3、白云守端禅师历史贡献。白云守端禅师作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宗师,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包容性。他通过对“四一法门”的完善,继承和发展了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但愿春风齐着力,一时吹入我门来。”(《白云守端禅师广录》)他希望弟子们能够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广泛地吸取禅宗各宗各派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临济宗杨岐派,使其思想始终与不断变革的时代同步。在培养学人上,具有鲜明的严格性。他要求学人“不牵于名利,不惑于声色” (《禅林宝训》),引导学人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他在白云山海会寺因而吸引了无数学人来到古舒州,来到古驿道旁的白云山海会寺。北宋著名诗人郭祥正(1035-1113)成为白云守端的弟子。礼部侍郎杨杰多次前来白云山海会,拜见白云守端禅师。他在白云山海会寺撰写《祖堂纲纪序》(《白云守端禅师广录》),根据当时禅宗浮燥的发展现状,整顿天下禅寺祖师堂,引导学人时时牢记祖师教诲,勇猛精进。据《续传灯录》记载,白云守端在舒州培养了十二著名弟子,弟子们先后离开海会寺后,散布在湖南、江西、福建、湖北及舒州三祖寺、太平寺和浮山胜因禅寺,传播临济宗杨岐派思想,其中以五祖法演(1024-1104)最为杰出,后世杨岐派传承主要是其法系。
(二)、五祖法演在古舒州做狮子吼,将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推向极盛。
白云守端时期,我国禅宗各宗各派中,以云门宗和临济宗黄龙派最为兴盛。但从五祖法演开始,临济宗杨岐派在舒州迅速走上了兴盛之路。
1、五祖法演禅师生平。法演(1024-1104),俗姓郑,四川省绵阳人。因晚年离开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迁住邻近的湖北省黄梅县东山五祖寺,并于此寺圆寂,故史称之为五祖法演禅师。 法演“年三十五,始弃家。”(《嘉泰普灯录》卷八)出家后,曾在成都一寺院研学《百法论》和《唯识论》,不得要领,乃问其师,师见其缘在禅门,于是指点他到南方参访禅林高僧。法演于是打点行装出川,沿长江东下。在南方每见尊宿,法演即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深旨,但他认为一直没有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他后来到了舒州枞阳县境内的浮山,见到了驻锡此山的临济宗高僧浮山法远禅师。在法远禅师的指引下,来到了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拜与自己同龄的白云守端为师。在白云守端的培养下,终成为了一代禅门巨匠。
2、五祖法演禅师弘法经历。法演得印可后,应“州县官僚”(《五祖法演禅师语录》)的礼请,初住太湖县四面山四面寺。据笔者从《五祖法演禅师语录》中考证,法演住太湖县四面山四面寺约有三年左右时间。三年后,迁住今潜山市太平寺。在太平寺期间,他多次应邀到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各寺院说法。北宋元丰三年(1080),应太湖县士大夫们之请,法演禅师再次回到了白云山海会寺。晚年奉诏入住湖北黄梅五祖寺,累计约有三年时间。“在舒郡二十七年,三处住院”(《五祖法演禅师语录》),其中以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生活的时间最长。据笔者从《五祖法演禅师语录》中考证,五祖法演前后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生活及弘法约有19年时间。在法演的努力下,海会寺规模进一步扩大,相传为“进门三更衣,骑马关山门”之盛况。使海会寺已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禅宗道场,成为了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的中心。
3、五祖法演禅师历史贡献。五祖法演对禅宗的突出贡献在于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传灯人才。当时,我国禅宗各宗各派竞相发展,由于僧才原因,如云门宗、曹洞宗势头不振,法眼宗失去传承,因此他深深地认识到宗派传承发展重在“利生传道,务在得人”(《禅林宝训》),在僧才的识别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听、二详、三探、四观”方法 ,引导学人在日常弘法过程中,必须德才兼备,“废一不可”(《禅林宝训》)。教诲学人“第一有势不可使尽;第二有福不可用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过多,遭人轻视;规矩过多,必然繁琐;贪图富贵,必然孤立;威势用尽,必遭灾祸。”(《禅林宝训》)严师出高徒,五祖法演在舒州期间,弟子众多,龙象辈出。其中以佛果克勤、佛鉴慧勤和佛眼清远等三位禅师“皆知名当世”(《禅林僧宝传》补),史家称之为“演门三杰”、“南堂三佛”、“佛门三杰”或“演门两勤一远”。
(三)、浮山法远禅师慧眼识珠,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僧才济济。
1、浮山法远禅师生平。浮山法远禅师(990-1067),“郑州人也”,(《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四)是临济宗五世传人省山首念的弟子。因他长期住舒州浮山(今枞阳县),故史称浮山法远禅师。又因宋仁宗赐他“圆鉴”法号,故史亦称圆鉴法远禅师、舒州浮山圆鉴禅师。浮山法远“阐扬宗风,其特异之机法,世称浮山九带”。(《佛学大词典》)北宋卓越的文学家欧阳修曾到浮山拜访法远禅师,法远以下围棋之道作比方,阐明禅宗哲理,令欧阳修感叹。“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释氏稽古略》卷四)在宋代禅林,浮山法远以“远公虎子”美誉,声名远播。作为禅门巨匠,浮山法远禅师胸怀若谷,为古舒州培养五祖法演和投子义青两位杰出的禅门宗师。以自己的巨手,推进了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的建设。
2、抛弃门庭之争,引导五祖法演拜白云守端为师。五祖法演离开四川后,经长江来到了枞阳县境内的浮山,见到了驻锡此山的临济宗高僧浮山法远禅师。在浮山,他听法远禅师上堂说法讲的都是自己的心下事,“遂住一年”(《龙门清远禅师语录》)。法远禅师也十分喜爱他,为不影响他的前程,一天,法远禅师告诉他说:“吾老矣,恐虚度子光阴,可往依白云(是指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白云守端禅师)。此老虽后生,吾未识面,但见其颂临济三顿棒话,有过人处,必能了子大事”(《续传灯录》卷二十)。法演禅师一听,便潸然泪下。于是离开浮山,辞别法远禅师,沿古驿道来到了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拜与自己同龄的白云守端为师。五祖法演在白云山海会寺很快彻悟,成为了白云守端的杰出弟子,成为了临济宗杨岐派一代杰出宗师。经五祖法演弘扬,临济宗杨岐派得到了快速发展。
3、代传法脉,使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美名远场。曹洞宗值洞山良价开宗后,曾经门庭兴盛。但进入十世纪后,这个具有思想家特质的宗派由于思想不能创新,无杰出传灯人才,门庭冷落而无奈地进入到百年孤独的年代。宋初,曹洞宗六代传人大阳警玄到年老时,甚至在自己门下几个弟子中还找不到担当传灯大责的继承人,不得不委托临济高僧浮山法远禅师代寻法脉继承人。受大警玄禅师的委托,通过浮山法远禅师之巨手,宋治平元年(1064)投子义青成为了大阳警玄的嗣法弟子,曹洞宗七代传人,使中断了三十七年的曹洞宗法脉得以延续。投子义青彻悟后,浮山法远并没有将他留在身边,而是让他去庐山栖贤寺,“依圆通秀禅师”,(《嘉泰普灯录》卷二)进一步丰富他的阅历。“熙宁六年(1073),复还舒州,太守杨公钦慕硕德,郡人亦仰师高风,具礼劝请住白云山海会禅院。”(《义青禅师语录》附行状)北宋元丰三年(1080),晚年的他离开了海会寺,迁住今桐城市投子山胜因禅院。前后十一年时间里,投子义青在安庆舒州线状禅宗大道场里,完成了曹洞宗思想创新和人才培养两大历史任务,使沉寂了百年的曹洞宗在舒州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四)、灵源惟清禅师开放包容,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禅风浓郁
1、灵源惟清禅师生平。 惟清(?-1117),“南州武宁(今江西武宁县)人”(《嘉泰普灯录》卷六),俗姓陈,字觉天,自号灵源叟,故史称灵源惟清禅师。因长期住持今潜山市太平寺,亦称太平惟清禅师。惟清幼年上学时,就能“日诵千言,风神莹彻”(《嘉泰普灯录》卷六)。吾伊异比丘见到惟清,知他有大慧根,便对他的父母说:“此儿苦海法船也”(《嘉泰普灯录》卷六),于是父母同意他出家。初“依戒律师”(《嘉泰普灯录》卷六)学习经律,在当地有极高的声望,“年十七,为大僧”(《嘉泰普灯录》卷六)。后进入禅门,拜临济宗黄龙派二代传人黄龙祖心禅师(1025-1100)为师,在黄龙祖心禅师处得到印可。
2、灵源惟清禅师弘法经历。约在宋元祐六年(1084),应淮南转运使朱京礼请,灵源惟清离开江西黄龙山(今江西省修水县城西),来到了舒州府城,入住城郊名刹太平寺。灵源惟清入住太平寺期间,法席极盛,四方“衲子争趋之”《禅林僧宝传》卷三十)。晚年,应江西转运使王桓礼请,他离开了舒州太平寺,重新回到了江西黄龙山黄龙寺。灵源惟清做为禅门高僧,赢得了当时许多士大夫的敬仰。特别是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甚至把灵源惟清当成了自己的林下好友,多次来太平寺看望他,称赞灵源惟清“具正法眼,儒术兼茂”(《黄庭坚全集》)。黄庭坚在给自己外甥徐俯的信中,甚至还劝他经常参谒灵源惟清。他在信中说:“太平清老,老夫之师友也。平生所见士大夫,人品未有出此公之右者。方吾甥宴居,不婴于王事,可数至太平研极此事,精于一而万事毕矣。”(《黄庭坚全集》)
3、联手五祖法演,合力培养“佛门三杰”。灵源惟清在住持潜山市太平寺期间,与此时住持白云山海会寺的五祖法演禅师交情极深。虽然灵源惟清是临济宗黄龙派禅师,但五祖法演的弟子们十分敬灵仰源惟清。灵源惟清也把五祖法演的弟子当成自己的弟子,给予了许多关爱和教育。五祖法演的弟子慧勤学成后,应灵源惟清的要求,五祖法演将他送到太平寺。灵源惟清“命为第一座”(《嘉泰普灯录》卷十一),让他担任太平寺首座和尚。灵源惟清重回江西黄龙山前,舒州州官张叔夜征求他的意见,请他推荐太平寺住持。灵源惟清虽然自己门下有多个弟子,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慧勤来住持这座舒州府所在地的名刹。惟清也非常喜爱五祖法演的弟子克勤,对克勤聪明伶俐、机敏灵活和喜欢强辨的性格十分了解。一天,克勤从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来到潜山太平寺。灵源惟清对他说:“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禅林宝训》)灵源惟清对五祖法演的另一个大弟子清远更是喜爱倍加。当初清远出川参谒禅林高僧时,曾来到潜山县太平寺,在交谈中灵源惟清认为清远悟性极高,将来必成为振兴禅林的宗师。但他并没有将清远留在自己的门下,而是对他说:“演公(五祖法演)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续传灯录》卷二十五)。于是清远遵照灵源惟清的指点,沿着古驿道从潜山太平寺来到了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在法演的培养下,终成为了一代宗师。灵源惟清禅师多次来龙门山龙门寺说法,也与清远禅师的弟子们结下了深深的感情。清远的弟子雪堂道行曾说:“予在龙门时,灵源住太平,在司以非意扰之。灵源与先师(指清远)书曰:‘直可以行道,殆不可为。枉可以住持,诚非我志。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日饱刍粟,以遂余生,复可倦倦乎?’”(《禅林宝训》)正是有了灵源惟清禅师的无私指点,清远、慧勤、克勤终承担起了传承禅宗法脉的大任;也正是有了灵源惟清禅师的包容,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才有如此勃勃生机。
三、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在我国禅宗史上地位分析
(一)、临济宗杨岐派在从舒州大道场走向大江南北。
临济宗杨岐派的传播主要是五祖法演的克勤、慧勤、清远等三个杰出弟子来承担的。
1、清远住持舒州龙门寺,道望尤振。清远(1067-1120),“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李氏子”(《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因曾长期住持今太湖县城西乡龙门山龙门寺,故史称龙门清远禅师。又经枢密史邓洵武的奏请,宋徽宗赐紫衣和佛眼师号,故史亦称佛眼清远禅师。清远在五祖法演处得印可后,初“自是隐居四面大中庵(四面寺)”(《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清远在四面山大中寺期间,“舒守王公涣之命师开法”(《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记载,王公涣在舒州任职的时间在宋崇宁元年至宋崇宁三年(1102-1104)。因此,清远隐居四面山大中寺应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宋大观元年(1106),清远离开四面山大中寺,应请住持今太湖县城西乡龙门山龙门寺,在此传法十二年,扬名于禅林之中。宋政和八年(1118)年九月,清远奉旨移住和州(今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寺,但仅居一年余时间,便以病退,寄居在与自己情谊深厚的师兄克勤住持的江宁蒋山寺的东堂。不久应和州知府钱公的礼请,清远又从蒋山前往褒禅寺。不多久,因病再次退褒禅寺,重回江宁蒋山寺。宋宣和二年(1120)冬至前一日,安然去世,年五十四岁。
2、慧勤将杨岐派首传京城开封。慧勤,俗姓汪,本郡(亦说桐城)人。晚年因枢密史邓洵武的奏请,宋徽宗赐紫衣和“佛鉴”法号,故史称佛鉴慧勤禅师。法演初在白云山海会寺任书记一职,主管寺内翰墨等文书事务。得到五祖法演印可后,来到了临济宗黄龙派灵源惟清禅师住持的潜山太平寺任首座和尚,从此逐渐出名。灵源惟清禅师迁江西黄龙山黄龙寺时,经他向舒州太守孙鼎臣举荐,慧勤遂应命住持太平寺。他在此传法8年时间,门庭兴盛,“自是法道大播”(《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宋政和二年(1112),慧勤奉诏进京(开封)住持智海禅院。慧勤是临济宗杨岐派第一位进京弘法的禅师,他首次将临济宗杨岐派传播到京城开封。慧勤门下弟子从多,各为一方化主。他们将临济宗杨岐派传播到今江西、广东、浙江、河南、福建等地。其中南华智昺禅师在原舒州范围内传法时间较长,影响较大。
3、克勤七居名刹 将杨岐派引向辉煌。克勤(1063-1135),今四川彭州人。因先后受北宋宋徽宗和南宋宋高宗赐“佛果”和“圆悟”两个法号。故史称佛果克勤、圆悟克勤。他在五祖法演处得印可后,于宋崇宁年间回到四川,受到了家乡“四众迓拜”(《续传灯录卷》卷二十五),成都知府翰林郭知章礼请他住持成都六祖禅院。不久,他又被迎请住持成都昭觉寺,克勤在此传法达八年之久。后克勤顺江而下,开启了他辉煌的传法历程。他初住今湖北公安县天宁寺。此后,克勤应潭州周姓官员的邀请,住持长沙岳麓山下的道林寺。大约在宋政和末年(1116年或者1117年),克勤奉诏住持江宁府蒋山寺,在此扬名于天下。宋宣和六年(1124)四月十九日,他奉诏到京城开封住持天宁万寿寺。克勤住持天宁万寿寺期间,受到了宋徽宗的召见。克勤经常应请为皇亲国戚、朝臣权贵上堂说法,向他们讲述修持禅法、明心见性等道理。“一时王公贵人、道德材(才)智、文学之士,日造其室,而车辙满门,虽毗耶城听法,殆不能过也。”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乔贵妃、王贵妃、大内庆国夫人、郓国大王、莘王、济王、李典御、郑太师、知省太尉等人曾请他上堂说法、或为设斋会。这直接地反映了克勤在京城开封的崇高威望。大概在开封城即将陷落之际,克勤离开了开封,到了江苏省高邮县,暂住乾明寺。南宋建炎元年(1127),经宰相李纲的奏请,克勤住持江苏镇江金山龙游寺。此后他来到了江西云居山,住持云居山真如禅寺约有两年多时间。南宋建炎四年(1130),克勤回到家乡四川,成都知府再次礼请他“复领昭觉”(《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南宋绍兴五年(1135)病逝,年七十三岁。克勤生前传法地域遍布今安徽、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河南等地,受到了上至皇帝、皇亲国戚、大臣权贵,下至普通儒者、僧俗两众的信奉和支持,声名卓著,弟子众多。“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领袖诸方者百余人。方据大丛林,领众说法。为后学标表,可谓盛矣。”(《圆悟克勤传》)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二人。他们二人的法系分别形成了临济宗杨岐派大慧系和虎丘系,使临济宗杨岐派在南宋时期成为了禅宗最具影响力的宗派。经过传承和发展,至元代,临济宗杨岐派已成为了临济正宗,禅宗正脉。目前,我国临济宗主要是从克勤法系传承下来的。克勤还将历代禅师倡导的禅茶思想,特别是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的茶禅思想融合成“茶禅一味”思想。他在夹山灵泉禅院期间,曾书“茶禅一味”四字,是我国茶禅文化的创立者。此幅字后经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带回日本,珍藏于奈良大德寺。克勤在日本茶道文化方面,也具有崇高地位。
“黄龙、杨岐二宗,皆出于石霜慈明。初,黄龙之道大振。子孙世之,皆般般不减马大师之数,自真净四传而涂毒。杨岐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会,乃得南堂三佛以大其门户,故今天下多杨岐之派。”(《丛林盛事》)在舒州这块土地上吸取了充足营养的临济宗杨岐派,带着舒州泥土的芳香,在北宋晚期离开舒州后,越传越旺。进入南宋以后,临济宗杨岐派已成为了禅宗最大宗派。元代,杨岐派被朝廷钦定为禅宗正脉、临济正宗。
(二)曹洞宗在大道场成功地走出了“百年孤独”。
投子义青在舒州这个线状禅宗大道场里,将频临失传的曹洞宗引向生机。但曹洞宗真正走向兴盛之路,是由投子义青两个弟子来完成的。他们离开舒州后,扎根北方,建立弘法基地,传承和发展宗派。
1、大洪报恩在大洪山建立曹洞宗弘法基地。大洪报恩离开桐城投子山后,初住京城开封法云禅寺,在曾住持太湖县四面山四面寺的法云禅师门下参学了一段时间,宋绍圣二年(1095),奉诏住持湖北大洪山灵峰寺,报恩住持大洪山灵峰寺9年时间里,他以应机说法和利益群生而得到了远近僧众的信服,纷纷以财力支持他扩建寺院,从而使大洪山灵峰寺规模恢宏,一跃成为了天下著名禅林。宋崇宁二年(1103),应驸马张敦礼的奏请,报恩奉诏入住京城法云禅寺。报恩是曹洞宗第一位奉诏进京传法的禅师,将沉寂百年的曹洞宗首次传入京城开封。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恳请归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报恩离开京城后,先巡礼嵩山,然后栖止郢州大阳山。宋崇宁五年(1106),随州知府奏请朝廷,礼请报恩再度住持大洪山灵峰寺。报恩再次回到大洪山后,在传法的同时继续增建寺院设施,门下弟子达三百余人,使大洪山从北宋后期开始,成为了我国曹洞宗重要的弘法基地。宋政和元年(1111),报恩去世,年五十四岁。门下弟子131人,各据名刹,有力地扩大了曹洞宗的传播区域。
2、芙蓉道楷将曹洞宗引向兴盛。宋元丰五年(1082),义青从白云山海会寺迁投子山胜因禅院时,道楷也辞别了义青禅师,离开了舒州,“北还沂,间居马鞍山”(《续传灯录》卷十)。此后他应各地官员及僧俗之礼请,“初住沂州之仙洞,后迁西洛之招提龙门。又迁住郢州之大阳,隋州之大洪”(《续传灯录》卷十)等名山大刹,弘扬曹洞宗风,使“洞上之风,大行西北。”(《嘉泰普灯录》卷三)宋崇宁三年(1104),他奉诏入住“东京(开封)十方净因禅院”(《续传灯录》卷十)。道楷是继其师兄报恩之后,第二位奉诏在京城传法的曹洞宗禅师,标志着曹洞宗已经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而进入到兴盛阶段。四年后,敕令他移住京城天宁寺。“差中使押入,不许辞免。”(《续传灯录》卷十)由于道楷一再推辞受命,竟被差官强行带到天宁寺让他就任。经开封尹李孝寿的奏请,为表彰道楷“道行卓冠丛林”(《续传灯录》卷十),宋徽宗特赐他紫衣和“定照禅师”法号。然而道楷对名利十分淡泊,他在上堂焚香谢恩之后,立即上表婉谢,因而得罪了宋徽宗,派人将他押到大理寺受审。此后他被迫脱下了僧装,改穿儒服,发配到淄州(今山东淄博)编管。“都城道俗,见者流涕”(《续传灯录》卷十),而他本人却“气色闲暇”(《续传灯录》卷十)。由于道楷此举受到了僧俗的钦佩,跟随他的学人很多。这是曹洞宗传入京城开封一次极其精彩的亮相,是曹洞宗报恩思想由洞山良价的报母恩,到道楷报皇恩的一次完整的宗教实践演绎,其结果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士民的普遍尊敬。宗门至此,发扬光大。第二年,宋徽宗敕令他自便,并派人归还了他的僧服。道楷解除编管后,“令自便庵于芙蓉湖(今山东省淄博市)中”(《续传灯录》卷十),门下常聚集数百人“环绕坐卧”(《续传灯录》卷十),他怕人多引来灾祸,规定每人每天只吃粥一碗,于是有不少人难以忍受饥饿而稍稍地离去,但留下的仍有百余人。宋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赐道楷所居之芙蓉庵以“华严禅寺”之额。
经过报恩和道楷两位禅师的努力,曹洞宗从此在北方走向兴盛。
(三)、奠定了天下禅宗、根在安庆的历史地位
为避北周武帝灭佛之灾,保存和发展刚刚传入我国的禅宗文化,年逾古稀的二祖慧可被迫渡过黄河,一路向南,辗转来到了太湖县狮子山开设禅宗道场,将禅宗文化的种子播种在舒州这块土地上,中华禅宗文化之根从此扎在舒州大地。在历代祖师的哺育下,在舒州这片土地的滋润下,这棵幼苗终成参天大树。
如果把中华禅宗比喻成一颗千年古树。那么经唐至五代时期的传承和发展,禅宗这棵古树相继形成了五根主干,分别是云门宗、沩仰宗、曹洞宗、法眼宗和临济宗。北宋初期,临济宗这根主干又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两根侧枝。
经过历史传承,至南宋时期,我国禅宗各宗各派仅有曹洞宗和临济宗杨岐派。元代,我国禅宗呈“临天下、曹半边”的发展态势,千年禅宗古树仅有临济宗杨岐派和曹洞宗这两根枝条。其中临济宗杨岐派由侧枝变成了主枝,曹洞宗由主枝变成了侧枝。这个发展态势经元、明、清一路走来,维持到至今。早在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和曹洞宗就相继传入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当代,又经日本传入欧美地区。
“法不孤起,仗境而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中国禅宗是在安庆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深根,中国禅宗这棵古树上的临济宗杨岐派和曹洞宗两根枝干,是在安庆这块土地上吸取了充足的营养,历经千年风霜而不衰,如今千年禅宗古树根深叶茂,生机无限。禅宗注重传法宗谱,讲究代代相传,虽然现代虚云大师将失传的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等宗派继起,但它不是禅宗所强调的以心传心,代代相传。因而,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宗传承。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论证,天下禅宗,根在安庆。
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的快速发展,自然引起了上层社会的高度注意。从宋仁宗始,在京城开封先后建有十方净因禅寺、法云禅院、天宁万寿寺。宋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下诏,又将京城相国寺六十四院改建为八院,其中有二禅院、六律院。二禅院分别是慧林禅院和智海禅院,是相国寺东西两序寺院中规模最大的两座寺院。能够入住这五座皇家禅院禅院弘法的禅师自然都是当时的杰出名僧。这个时期就有五位曾在太湖县这块土地上弘法或者培养出来的云门宗高僧法秀禅师、曹洞宗高僧大洪报恩禅师、曹洞宗高僧芙蓉道楷禅师、临济宗杨岐派高僧慧勤禅师和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克勤禅师奉诏入住京城皇家寺院,弘扬禅宗文化,使安庆线状禅宗大道场扬名于天下。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