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必硕 张燕飞
一、云门宗及其渊源
云门宗,佛教禅宗五宗七家之一,创宗祖师为云门文偃禅师(公元864一949年)。五代时,文偃禅师创宗于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以位於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大觉禅寺为祖庭,故得名为云门宗。云门宗风以锋辩险绝著称,对后来的禅风和文风均有较大影响。
冯学成先生在《云门宗史话》(第二部分:云门道场和盛大的云门宗)指出:“云门大师的见道因缘,来自马祖一系,黄檗希运大师的高徒临济义玄之长兄睦州陈尊宿;云门大师的法脉,袭承了石头一系的雪峰义存禅师;云门道场的开辟,受惠于马祖一系,百丈再传之灵树如敏禅师。因灵树如敏禅师与南汉政权的亲密关系,云门大师既无对手,又无障碍,一帆风顺地建立起云门道场和盛大的云门宗”。这便是云门宗的创始渊源。
北京大学刘烜教授和志安(韩)主编的《中国禅寺》(大觉禅寺)中记载,五代时,“南汉国几代君主都崇佛,为云门宗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入宋,云门宗势力迅速向北发展,影响及于京师和朝廷,可以说云门宗挟皇权之势,与临济宗一起共同担当了发展禅宗的动力,云门的影响在北宋初、中期稍大于临济”。
专家认为,从文偃大师所承袭的雪峰义存禅师圆寂之年(908年)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禅师圆寂之年(1208年)止,云门宗经历了五代、北宋、南宋三朝整整三百年。这期间,云门宗高僧大德辈出,如白云子祥、德山缘密、洞山守初、香林澄远、韶州广悟、巴陵颢鉴、洞山晓聪、雪窦重显、天衣义怀、佛印了元等,特别是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在千年禅林中无不知晓。再如圆通居讷、大觉怀琏、佛日契嵩、慧林宗本、法云法秀、大通善本等,因宋王室的推崇,法位至尊。后来,云门宗便由山林转到了都市,即由粗布麻衣,转为紫衣磨衲。淡失了文偃祖师当年的“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这种真参实证、刻苦求知”的宝贵精神。到南宋时期,云门宗宗风日衰,法脉至不可考,以至很多专家学者均认为宋朝走向灭亡时,云门宗也随之走向衰落,终至湮没。
二、唐末云门宗进入舒州
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前身。古舒州领今天安徽省安庆市辖区的怀宁、太湖、岳西、望江、宿松5县及桐城 、潜山2市,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时期,楚王刘英将佛教带入江淮,并渗透到舒州一带。晋代,中州童师和尚至舒州皖县(潜山、怀宁、太湖、望江、宿松一带)弘法传道,并在潜山建太平寺、太平寺塔、西门塔、百丈寺、后山寺及后山寺塔(今岳西县响肠镇法云寺及千佛塔),西僧佛图澄到太湖建佛图寺;南朝宋明帝时期,宝志禅师来往于潜山皖水之间,这些是舒州(安庆)佛教最早的记载。
南朝梁时,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渡传法,于嵩山少林寺将衣钵及《楞伽经》传与二祖慧可。慧可接到达摩衣钵后,南下舒州司空山,播法传道,并传衣钵与三祖僧璨,僧璨承二祖衣法,到舒州皖公山(天柱山)开辟道场,并传法四祖道信。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相继创立方便法门和东山法门,发现并培养了六祖慧能,慧能集大成而开创南宗宗风。自此禅宗一席,大盛于天下,影响于世界。
到了唐中叶,中国禅宗进一步发展,后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禅宗六祖以后,南宗独胜,舒州佛教再度得到空前发展,高僧辈出,各地寺院林立,司空山、天柱山、浮山、龙山等成了重要佛事道场,以临济宗的杨岐派和黄龙派、曹洞宗、云门宗为主,八方高僧纷至沓来,禅家学者各派云集,龙象竟出。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南泉普愿、临济义玄、云门文偃、伏虎禅师、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及“演门三杰”、浮山法远、投子义青、大洪报恩、芙蓉道楷等一些禅宗大师级人物在此大演宗风,留下了许多千古禅话。
唐昭宗天复时期,舒州僧人‘天柱山和尚’(唐末五代时舒州人,得传青原单旨,住持三祖寺。)前往韶州云门山参谒文偃禅师,请文偃禅师归天柱山,主持山谷寺,由此可知,文偃祖师曾到天柱山弘法,云门宗由此进入舒州,并一度兴盛于临济宗。
1920年《潜山县志》(卷三十·杂类志·仙释)载:“天柱山和尚得旨云门文偃住天柱山”,清乾隆三十八年编《皖典类编》载:“天柱山和尚得旨云门文偃住天柱山,上堂曰:‘莫有作家战将么?试出来与山僧相见’,时有僧出,礼拜师曰:‘山僧打退鼓’,曰:‘和尚是什么心行?’师曰:‘败将不战’”由此对话可见,云门宗风禅意盎然,余韵无穷,但太孤危险峻,有时曲高和寡,对一般中下根广大人群,常感不易理解。专家学者认为,云门宗既不像临济宗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丁宁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有云门僧曾作颂示学人:“云门耸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再举轹中泥。”充分表露了云门耸峻、 机用迅疾、不容拟议的特性。
冯学成先生在《云门宗史话》载:在云门大师建立宗旨之前,已有沩仰、临济和曹洞三家先行于世。沩仰宗的纲宗原不甚明确,宋代禅师在沩山、仰山、香岩三师的语录中,归纳出“三种生”、“圆相”和“三照语”。临济宗的纲宗则分外明确,这就是禅林中最为熟识的“三玄”、“三要”、“四喝”、“四料拣”、“四宾主”、“四照用”等。曹洞宗的纲宗也广为禅人所熟悉,如“正偏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三渗漏”、“三种堕”等,更有其包含了纲宗及体系的《宝镜三昧》。云门宗的纲宗,其后各宗的禅师们都曾多加抉择,如《人天眼目》所指,则有“三句”,“抽顾”,“一字关”,并把云门大师弟子巴陵颢鉴禅师的“三转语”亦作为云门纲宗列入。
云门“三句”乃云门禅法的精髓。宋代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在其《碧岩录》中著:“云门寻常一句中,须具三句,谓之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放去收来,自然奇特,如斩钉截铁,教人卜度不得。”圆悟克勤除了对“云门三句”推崇备至外,还一再赞叹云门大师的“格外玄机”和“向上全提”。再如“北斗里藏身”句,既“透得法身”,法身赅遍虚空,南斗也罢,北斗也罢,无处不可藏身。后来禅师多以此语提持,并成为宋代参禅的重要题材。如有关“北斗里藏身”的偈颂,在南宋时编纂,元朝时增补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记载多达三十多首,拈颂之人有云门宗雪窦重显,曹洞宗投子义青、浮山法远,临济宗汾阳善昭、黄龙慧南以及时在舒州白云院的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等著名大师,他们所作之颂极为精彩。由此可见,其时云门禅法盛行舒州。正如有关专家所认可,自马祖以来,法门之盛,云门当为第一。云门宗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主要分布于广东和湖南,再则为江西、江苏、湖北、安徽、四川,乃至陕西、山西亦有传人,可以看出‘天柱山和尚’,抑或为舒州云门宗的传人。
三、清代云门宗遗迹在舒州地区的发现
长期以来,学术界皆认为云门宗在南宋时渐衰,元以后法脉不清,或已绝迹,史载的资料甚少。但近年来,岳西县民间文化研究团队通过对资福寺云门宗道场遗址及碑记进行考证,发现清嘉庆末期,云门宗传人三袛觉满禅师等到潜山县汤池畈(今岳西县温泉镇)罗源山资福寺建云门宗道场,自称“资福云门,正宗法派”,经道光、咸丰、同治到直至文革遭毁,历一百五十余年,成为清代舒州地区云门宗发展的重要力证。
资福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享堂组罗源山,地处天悦湾温泉风景区西侧。明天顺六年(1462)《直隶安庆郡志》载:“罗源山资福寺,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洪武三年僧德祖重建。”1722年《安庆府志》载:“资福寺,在汤池畈罗源,宋创明废”。1920年《潜山县志(卷三十·杂类志·仙释·寺观)载:“资福寺,在清照乡县北一百里汤池畈罗源山,宋庆历创。资福塔,在资福寺”。由此可见,资福寺始建于北宋仁宗赵祯庆历时期(1041-1048),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文革时期遭毁,而其门派法脉是自始即为云门宗,抑或自嘉庆时期三袛觉满禅师方始,因寺院部分碑记被毁,则难寻实证。
汤池畈罗源山在老潜山县清照乡天堂境内。罗源山海拔400多米,位于古天堂盆地和天堂古驿道中心的制高点。系宋代榷茶制度下的六榷货务十三山场之一的罗源场所在地。1920年《潜山县志》(卷一·舆地志上·疆域沿革)载:“清照乡,十四里出西门大路,至桃花铺转北张陂坂,乌株岭,九山、埭口、五河、闵家山、上河南交太湖界,又上宝纛河、上青、通霍山界岭,转东老鸦岭、华阳殿、马家坂、和山莊、查林河、河坪、万涧,天柱山马家莊至太平山小河城北为界,週廻百余里,大约山多田少,惟天堂沃野平原……”。到后来,清照乡被析分为西乡全部、前北乡部分地区和后北乡部分地区。民国25年(1936)岳西建县,西乡全部、包括罗源山在内的前北乡部分地区、后北乡部分地区被划归岳西县。
资福寺位于罗源山的半山腰。据当地老人回忆,资福寺在民国时期有前后两重,殿堂香火非常旺盛。新中国成立后,佛殿被改为民居。现原寺前重建的门壁尚存,后重大殿已经坍塌。在遗址内,发现古碑两块,一块嵌在民居墙内,另一块在后山上,大半没入砂土。两块古碑均为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资福寺功德碑。其中一碑因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另一碑记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资佛寺募捐碑记,碑文“光前裕后,今将募化山主王府重修资福寺捐输功德讳名列后(名略),住持僧添筹捐己资七五钱二百三十两,募缘曾孙照霞、元孙修竹来孙真如、云孙谕书,道光二十四年孟秋月谷旦。”由此可见,清道光时期,在当地王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下,云门宗传人添筹法海屋方禅师及其曾孙照霞、元孙修竹来孙真如、云孙谕书等曾重修资福云门宗道场。另外,还有镌刻有“福”字并雕花的精美石墱现存在离此不远的民俗陈列馆中,镌刻有“资”字石墱下落不明。
资福寺祖师墓碑记
资福寺碑记
在资福寺遗址的左侧后山上发现有四处云门宗祖师墓碑,其中保存完好的有三处。第一处墓碑碑记:“酉山卯向,资福云门,正宗法派,大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十月榖旦,圆寂恩师三袛觉满和尚墓,徒海屋,长房曾孙星焕、二房元孙亭凤仝悟、通、泰、极等派立”;第二处墓碑碑记:“乾山巽向,资福云门,大清咸丰元年辛亥岁季冬月榖旦,圆寂恩师讳星灿老和尚墓,徒亭凤孙悟来仝通、极、元、虚等派立”;第三处墓碑碑记:“乾山巽向,大清同治元年岁在壬戌十二月吉旦,圆寂太高祖添籌法海屋方老和尚墓,法孙修竹、真儒、皖泉,房法孙安禅、妙音仝立”;除此之外,还有一处墓碑记:“艮山坤向,资福云门……”因年久风化,此残存墓碑大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从上述墓碑上可看出资福寺云门宗在清代法派字号为“法觉海悟通泰极元虚”等,自嘉庆末期至文革前期,三袛觉满禅师及其弟子在此已传九世,大约一百五十年,已足可证资福寺在清代曾为云门宗兴盛道场之一,云门宗在清代舒州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资福塔在资福寺东约200米处,位于罗源山山腰,该塔建于宋代,系四方形石塔,高7层26米,据传,因其到岳西古天堂东西南北四方边界的距离都是4千米,因此,也被称为天堂(天塘)的(涵窨桩),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资福寺应是一处风水绝佳的宝刹。
上世纪60年代“扫四旧”时,资福塔被炸毁,原塔所在位置现在已被垦为桑园,塔用石料部分砌了河坝,部分散落在寺前的古道上,而那块上圆下方、饰莲瓣图案的塔顶基石,现被当地居民当作洗衣石使用。
2012年3月,当地群众意欲重建资福寺及资福塔,邀请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岳西县文物局对资福寺塔地宫进行清理发掘,共出土文物16件、北宋铜钱2600余枚,其中包括石函一口、金棺一只(有骨舍利)、银棺一双(有骨舍利)、铜鎦金佛像一座、铁佛像7身、净瓶一把、瓷盒一只,还有残碑半块、铜佛像座一个、以及水晶、银质、瓷质、陶质残片若干,从上述出土文物考证,资福寺及资福塔建于宋代。另外,资福寺塔地宫金棺、银棺中的舍利来源,今尚待进一步考证。
四、结语
自雷庵正受禅师圆寂后至嘉庆前期,云门宗记载极少,今天资福寺云门宗道场的发现,不仅是云门宗文化的重要补充,更是云门祖庭传承在清代的缩影,同时也力证了云门宗和临济宗、曹洞宗和云门宗等其他众多禅宗教派一起,在古舒州地区兴盛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舒州地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参考资料:
1、冯学成《云门宗史话》
2、刘烜、志安(韩)主编的《中国禅寺》
3、1920年《潜山县志》
4、资福寺碑记
作者简介:
宋必硕,男,1964年10月出生,安徽岳西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安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岳西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
联系电话:13865563319
张燕飞,女,1971年8月出生,安徽岳西县人,岳西县市场管理局副主任科员,主治医师,执业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