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太虚大师足迹·继承人间佛教思想 系列之四
太虚大师肖像
缙云峰上慧日红—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思想成熟期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思维和抉择,直至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缙云山,构建起完整的人间佛教思想理论体系,标志着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成熟完备。
早在1926年7月,太虚大师在杭州作《建设人间净土论》。缘起于山东臧贯禅之一再函请。大师所论“人间净土之建设”,为世界佛徒联合国际之组织,与建设一佛化特区以资观感。惟中国佛徒毫无组织,凭何与世界佛徒相联合?佛教未为社会中坚分子所重,佛化特区必难得政府容认。然则人间净土,从何著手建设!
1928年5月在上海讲《人生佛学的说明》。以后人生佛教之甚多讲述,内容不外乎此: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而起义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二义。大乘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徵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三义。
1933年10月,太虚大师在汉口讲《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分别从三方面来阐述人间佛教的建设:一、从一般思想中来建设人间佛教,二、从国难救济中来建设人间佛教,三、从世运转变中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认为,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开学摄影
1940年,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讲《复兴中国佛教应实践今菩萨行》,太虚大师认为:“革新中国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实验的民众化。以现社会的情形和需要来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学。这大乘理论的行动,即所谓新菩萨行。而此菩萨行,要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故也可名为今菩萨行”。
“今菩萨行的实行者,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精博优良的佛学和科学知识,参加社会各部门的工作。如出家众可参加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众则政治界、军事界、实业界、金融界、劳动界、……都去参加,使国家社会民众都得佛教之益”。
“今菩萨行者,集体联合起来!本着大乘菩萨的菩提心为主因,大慈悲为根本,实践方便的万行,发挥救世无畏的精神!……总之,我们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
同年7月,于汉藏教理院举办暑期培训班,提出创建菩萨学处的构想,大师论菩萨学处云:“要有一个模范道场出现,训练一班中坚的干部人才,建立适合今时今地的佛教”。“建立一菩萨学处,位分六级:一、结缘三皈:这是些虽皈依于三宝,对三宝尚无正信和正见的徒众。二、正信三皈:这都是些知识分子,对佛教已有正当的解了和信仰,由正信而皈依佛教者;年龄学识,约当十九岁以上,及曾受中等教育的程度。三、五戒信众(五戒上可受短期的八关斋戒,但不另成一阶段)。受五戒后,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由五戒后直接发起菩萨心,受菩萨戒,成为在家菩萨。一条是受五戒习八戒后,转进入出家阶段,作沙弥、比丘,受十二年的教育,而成为出家菩萨;这和前说的学僧制有著联络的。……四、出家菩萨,自有其集团制度,更有已具德行已具菩萨者,统理菩萨学处。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之事业,直称菩萨行。这是在组织的阶位上说”。
“从正信三皈到五年出家菩萨的初阶,应有干部人才的训练,以养成菩萨学处的干部人材。在家菩萨下至结缘三皈,都可为菩萨学处摄化的大众。菩萨学处的出家菩萨,要经过十二年戒定慧的修学,或经过在家菩萨二十年而出家。但终身作在家菩萨亦宜,以在实行上,同为六度四摄,即是实行瑜伽戒法”。“六度四摄,是一个纲领。从具体表现上来说,出家的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的成为有组织的──结缘三皈、正信三皈、乃至五戒居士,在家菩萨,农工商学军政各部门,都是应该做的工作,领导社会,作利益人群的事业”。“学处内,设立出家菩萨养成所,经过沙弥二年、比丘十年的时间。在学僧的过程中,更设出家菩萨训练班,使能涉俗利生。另设在家菩萨训练班。……三皈至五戒间,则有信众训练班。在总组织则有佛教会;干部人才都可作佛教会的发动机”。
大师以信众及僧众,为衔接之一贯修学程序,为建僧之晚年定论。自“僧伽制度论”之八十万,而“僧制今论”二十万,“建僧大纲”四万而二万,今欲缩小而得“一道场”以创行,弥见建僧之不易!
1944年秋,在汉藏教理院讲《人生佛教开题》,并由福善、妙钦二师编集《人生佛教》一书,将历年来太虚大师关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演讲稿汇编,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构架,是太虚大师完整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该书1945年由《海潮音》编辑部在重庆发行出版,共分八章二十八节,章节目次如下:
第一章 总叙
第一节 人生佛教名辞的提出
第二节 人生佛教学理的说明
第三节 从人乘行果进趣大乘行
第四节 人生佛教之目的
第五节 旁录
第六节 人生佛教之层系
第二章 无始终无边终之宇宙事变
第一节 因缘所生法
一 略叙
二 能知所知关系概论
三 因缘生果之三要则
四 亲因生果之因缘法界
第二节 世间
一 何谓世间
二 所知现实之成事
三 所知之器界
四 所知之情器
第三节 大蕴处界
第三章 事变中之有情众生业果相续
第一节 十二缘起
一 世间之因缘情器论
二 情器之十二缘起
三 生活与生死
四 有情为本之世间
第二节 有情
一 何谓有情
二 有情之分类
三 有情类之流转与进化
四 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五 有情类之生起
六 有情众生之决择
第三节 业与界趣
一 总论业与界趣
二 三界五趣九地
三 福非福不动业及三世生死流转
四 因缘生果与业力
五 二世缘起之业力说
第四章 有情业果相续流转中之人生
第一节 人生世界
一 此一人间之器界
二 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四 人间之有情器界
五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六 切近之人生宇宙观
第二节 人生之特性
一 人生之特性与即人成佛
二 有情类之教育
三 人间之上中下士
四 人性之研究
第三节 人与器界及一切有情
一 人生于器界之依资
二 有情与有情之相处
第五章 有情流转中继善成性之人生?
第一节 人乘正法
第二节 家庭之男女道德
一 男子
二 女子
三 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
附录
一 异性与女性
二 女子宗教心理学之解剖
第三节 国与国际道德
一 模范政治家
二 人间政治领袖之德失
第四节 人生世界之凈化
一 人类之凈化
二 世间之净化
第六章 人生向上胜进中之超人
第一节 佛法与人天
一 六种情众
二 佛乘与人世的关系
第二节 由人而菩萨
一 进化的人生
二 生活之量的扩充与度的提高
三 人生观的科学
四 修行信心
第三节 菩萨学处
一 建立菩萨学处的计划
二 瑜伽菩萨戒
第七章 人生向上进化不退之菩萨
第一节 法界众
第二节 三乘共十地
第三节 境行果与三祗五位
第四节 分别发趣道相
第八章 无始终边中之宇宙完美人生
第一节 由菩萨而佛
第二节 教育圆满之人生
第三节 重重无尽之法界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人生佛教》一书,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成熟的巅峰之作。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