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精品博文 > 博文推荐

养生三境界——王飙

2013年02月26日 11:53:00 王飙的博客 点击:0

第一境界 养身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提出过“身体诗学”说,提出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充满鲜活的力量和拥有饱满的精神;因此,他主张“用体育来照顾身体”,以“精力旺盛的体魄”,来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享受劳动成果。

俗话说:流水不腐,门枢不蠹。生命的活力源于运动,强健的体魄源于锻炼;绵柳的柔韧,源自其善于随风的摇曳;曼妙的身姿,来于对体育不懈的追求。因此,不管工作多么的忙碌,任务多么的紧迫,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活动活动四肢,舒络舒络筋骨,运运周身之气;中医认为:气滞则痛,血滞则病,只有气血两旺,才能神清骨秀。

我有一同学,能说会道,才华横溢,工作没几年,便走上了领导岗位,事业上可谓是做的风生水起,但是,他就是不爱运动,再加上领导的应酬都比较多,四十来岁时便胖得像弥勒佛,他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这是福相;虽然已经进入了“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列,依然还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一天晚上喝醉了酒,被同事送回家后,出现了昏迷现象,急送入医院,被珍断为中风,从此,便没有从床上再起来过……多么的令人惋惜啊!四十多岁,正是人生事业的巅峰期,却因为失去了健康而被病魔永远的打倒了!如果他平时能分出一些时间来锻炼锻炼身体,病魔就不敢在他年轻的躯体里那么的无所顾忌了。

我们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做不完的事,有挣不完的钱,有走不完的路,有看不完的风景,所以,身体健壮了,你就有了资本去做更多的事,挣更多的钱,走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而不是拚着健康的老本,一下都把这些事情做完,问题是你能做完吗?

当然,养身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键在一个“度”字上,吃喝要有度,烟酒要有度,娱乐要有度,工作要有度,就连体育锻炼也要有度;偶尔地透支一下健康,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尚可以应付,若是让“透支”成为一种常态,肯定就要损命折寿、难得天年了。

第二境界 养心

单纯的养身,虽然让人的生命有了健康的躯壳,但是,还是不能让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中国有一句古话:“人活在世,活的就是‘心情’二字!”这话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谁不想活的顺心随意、幸福快乐呢?然而,世事千变万化,境遇纷繁复杂,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活的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呢?这就需要在一个“养”字上下功夫了。心是一片沃野,善养者,花馨木秀,果实飘香;不善养者,荆草漫生,一片苍凉。

曾经有一个智者在给他的信徒讲学的时候说道:“只要你心中充满自信,就能做成你想做的一切事情。”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这么的自信,你能把河对岸的那座山唤过来吗?我们非常的渴望享受那山坡开满的鲜花和山顶美妙的风光呢!”智者说:“好的,那我试试吧!”他连呼三声:“山,你过来!”然而,大山巍然不动。学生正得意地暗笑,智者平静地说:“好吧,既然山不肯过来,那么,我们过去吧!”于是,他们涉水爬山,一路攀缘而上,不但欣赏了满坡的鲜花,还在峰顶俯瞰了河山大地。智者说:“来与去,是一样的距离,自信者的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他们不会拘泥于达到目标的形式。”

其实,我们所说的养心,养的就是这种充满自信和智慧圆融的心态;自信,才能自在自然;智慧,才能通达开朗,才不会认死理、一根筋;如果说气不通则痛,血不通则病,那么,心不通则痞,则郁结于胸、情志不舒,看什么都不会顺眼,遇什么都不会高兴。

那么,养心的最好的滋补品是什么呢?一个是道,一个是禅;道的灵魂是一个“常”字,禅的根本在一个“静”字。

所谓“常”就是规律,在道家的眼中,大到宇宙星辰,小到沙粒微尘,无不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运行,而人从生到死所经历的一切,也都在这自然的运行之中,如果把生命比喻成一块可耕耘的土地,那么,在我们生命里发生的任何一事情,都是在这土地上成长的庄稼和果树;属于庄稼的,只要我们精耕细作,那么,我们就可以一茬一茬的获得好收成,期间,也可能会遇到灾害而减产或绝收;属于果树的,只要我们用心的修枝固根,那么,这些树就会陪伴着我们的生命一起成长,给我们带来希望的花朵,成功的果实,期间,也可能会遭遇风雷雪雹的侵袭而摧花或折技,甚至有的树会遭受灭顶之灾。祸福相依,阴阳相生,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培植果树,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非常正常、自然而然的事情,都是一种常态,不必去强争什么,也不必去强为什么,只需抱着一颗寻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变化,穷达不失真性,荣辱不迷自心,成败不易青云;“常”门一开,心态平衡,常足常乐,还有何怨何恨常在?

所谓“静”就是一种圆融的心境。以禅者的目光来看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是美轮美奂、曼妙绝伦;所以,欣赏赞美,便是“静”的主旋律;而当我们欣赏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愉悦的,是欣喜的,是平静的;自悦悦人,别人也很容易被我们的这份愉悦所感染。有一个禅师,在他的眼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所以,他总是能给予每个人以恰如其份的赞语。有一天,一个佗子站到他面前说:“看到我这副模样,你怎么说?”禅师热情的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你让我欣赏到了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佗子!”佗子来的时候,是怀着一种自轻自贱自悲心理的,当他离开的时候,心中已是一片欣喜和平静了。这就是欣赏的力量和魅力之所在!其实,我们的心海,也如大自然中的海洋一样,只有阳光明媚、风轻云净的时候,我们才能欣赏到那片赏心悦目的蔚蓝和空旷,一旦心中的烦恼风起云涌,那么,我们就会心神不安,就很难再感受到那片宁静祥和之美了!

因此,如果能参透一个“常”和一个“静”字,那么,我们心灵的原野上便会开满快乐的花朵,结满幸福的果实!

第三境界 养魂

如果把养生工程比喻为修建一座宝塔的话,养身修建的是塔基,养心修建的是塔瓶,那么,养魂修建的便是挺立苍穹、对话以太、灵光闪烁的塔顶了。

当然,养身是为了得到健康的体魄,养心是为了修得一份平和欣悦的心境,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质量,从而达到能够颐养天年的目标;显然这个目标是保守的,是对“天年”的被动防御,而养魂的目标则是为了生命的升华,是为了展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创造,是内在智慧的外溢和闪光,是在原来防守的基础上以出击的方式来扩大已获得的“天年”的成果。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养生的问题上也概莫能外。

南宋诗人陆游的养生之道,可谓是“身心魂”三境兼备的典型代表。他一生喜欢习武,并且剑法纯熟,可见他善于养身;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故故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可见他性情开朗,童心不泯,善养其心;他一生饱读诗书,爱国忧民,勤于创作,写下的诗歌多达9000余首,“读书有味身忘老,诗赋相伴青春好”,这便是他善于养魂的具体体现。虽然他身处战乱之中,一生坎坷,命舛运艰,却依然活到了85岁的高龄。

那么,养魂的滋养品是什么呢?当然,应当首选孔子缔造的“儒”;因为儒的精神是积极进取的,是充满创造人生价值取向的。儒的灵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者不一定能完成自己的人生大目标,但是,他绝不会放弃这个追求的过程;哲学家把这种过程称之为“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到了晚年,还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在那个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年代里,他竟然活到了73岁,可谓是一棵长青树了。

作家塞缪尔·乌尔曼曾在他的一篇影响深远的短文《青春》中写道:“岁月皱褶人的肌肤,暮气皱褶人的灵魂;衰老的成因乃是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只要心中理想的天线高竖,不断地从造物主和他人那里接收美好、欢畅、热情、信心和力量的电波,我们便拥有青春!”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养魂,就是在理想的旗帜下,不断的充实自我,做大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对理想追求的过程,那么,青春就不会离我们而去!有一篇文章曾经综合考察了古代290位文学家,并算出他们的平均寿命是58.4岁,而同时期的人均寿命不到35岁。他们还发现,16世纪以后,欧美的400位杰出人物(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平均寿命达到79岁,为最长寿一族。这便为善于养魂者总是最健康、最长寿的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特别是最近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更是鼓舞人心;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液体智力,或者叫做本能性智力,即身体的感知能力,在25岁左右到达高峰期后,便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缓慢地衰退;另一种就是晶体智力,或者说叫创造性智力,就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文化素养、经验积累和创造创新等等的能力,在25岁以后不断不会衰减,反尔还会呈上升趋势,直至80岁达到高峰期后才开始衰落。过去,人们对晶体智力的发展认识不足,以致出现“人过三十不学艺”的消极悲观的流行俗语。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老的时候,他的躯体就会听从灵魂的呼唤,便会真正的老去;但是,当一个人一直都意气风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时候,在这种心灵的感召下,他的躯体也就没有时间老;在这种充满创意的生活里,他的胸膛里将熊熊地燃烧着不灭的激情之火,他的心灵中将永远的盛开着浪漫的诗意之花,岁月如琴慢慢地弹,生命如歌缓缓地唱,人生如此的美好,你说能不活得健康、快乐和长寿吗?

古人认为:魂为人的精神,为阳;魄为人的躯体,为阴;善于养魂制魄者,则神清气朗,可以像仙人一样乘着狂风飞翔!这实质上就是在告诉我们:养生,也要在养的过程中,要魂、魄皆养,使其阴阳的平衡,才能最大化、最有成效的实现养生的目的!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