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精品博文 > 博文推荐

达摩“四道行”的人生哲理——安小悦

2013年05月31日 10:50:00 显密文库 点击:0

原本光秃的地面上居然生出了嫩绿的小苗,师父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喜。” (资料图)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特别立了“四道行”,要求弟子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来。这是达摩大师主张起坐后的如理践行,也被认为是禅的组成因素,即所谓“行入”:初报怨行者;二随缘行者;三名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达摩“四道行”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对“四道行”蕴涵的人生哲理略作介绍。

四道行中的第一行是“报怨行”,它的意思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爱憎,起因都是前宿所做,才令自己这当下来受。既然它发生,那么我们就要承担和接纳这些不如意的果报。不要想着去逃避它,毕竟那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它已经发生了,那就必须去承担它,这是我们最直接的面对自己命运的态度。只有接纳不如意,才有可能面对它,继而克服乃至改变、超越它。

你也许刚刚丢了工作;也许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家庭非常的穷困;也许从小就没有了双亲……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对此,我们的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因为逃避不能够帮我们解决任何困难,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毫无怨恨地接纳,然后才可能以平静的态度开启智慧去想办法解决它。

有些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接纳它,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它,愤怒和痛苦的心情可能也就慢慢地减轻,然后才可以去着手解决它。马祖道一说过:“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就是说能接纳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束缚我们的境界,就能使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须先接纳失败,才能在失败之后重新开始走向新的开端,如果你一直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那就永远也体会不了到达成功巅峰时的喜悦。

四道行中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随缘”是佛门弟子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禅语,它不光是一种禅的意境,更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认知的一种自然的对生命的态度。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和尚随同师父撒下草籽,可是刮来一阵大风把许多草籽吹到别处去了,于是小和尚叫了起来:“不好了,种子被风吹散了。”师父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些干瘪的种子,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不多会儿又飞来几只麻雀啄食种子,小和尚赶紧前去驱赶,师父道:“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半夜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很担心,师父安慰他说:“不要担心,冲到哪儿,就让它在哪儿发芽吧。随缘。”几天过去了,那些原本光秃的地面上居然生出了嫩绿的小苗,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缘”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它要求我们不急躁、不抱怨、不强求、不悲观。它又是一种智慧,一个人一旦能够凡事“随缘”,思想必然豁达,生活也自然会淡泊宁静。

相传道信到牛头山寻访法融,法融请他到自己的草庵里。道信走进草庵里发现里面养着许多老虎和豺狼,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露出害怕的样子。法融见了,说:“你还有这个在(即害怕之心)。”道信反问道:“这个是什么?”法融无话可答。四祖的害怕状是自然之心的流露,而法融问“这个”,却是他心里先存了“害怕”这个念头。所以,道信告诫法融说:佛就在自心中,一个人既不外鹜旁求,也不刻意澄心;既不作恶,也不念善,让自心随顺自然,无碍无挂,任意纵横,这样就能体悟到“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正如一首禅诗说:不求名利不求荣,只求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是啊,人这一生能有多长久呢,尤其是生活在现世中的我们,切不要为了那些“闲事”而让自己的心灵充满了怨言、愤愤不平和仇恨紊乱情绪,最终让自己生活在“无明”的困苦境界里。人只有在“不求名利不求荣”时,才能做到一切“随缘”,才会让心态平和,思想清明,也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和才智,得到成功和喜悦的人生。

所以说,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那份缘去生活,才可能成就自己的因缘人生。唯有把握自己,凭着自己的实际能力,如实地发挥,安于当下,放旷随意,这就是“如来”的生活。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