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弥勒下生经》中,弥勒菩萨在下生人间成佛之后,在弥勒第三会时,有释迦佛之九十二亿阿罗汉弟子跟随弥勒佛听法。此时的释迦佛的弟子都称为慈氏弟子。这时,弥勒佛与诸大弟子讲说了“十想”之法,要求诸大弟子遵照而行。弥勒佛的这十种观想包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现代的修行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弥勒“十想”略作解说如下。
弥勒佛在对弟子们讲说“十想”时,《弥勒上生经》中是这样说的:
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膨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为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
弥勒佛劝说弟子们要经常念及“十想”,主要目的是要弟子们应当知道人生在世,不要过分留恋世间的一切。因为,人间世事无常、苦乐无常、生死无常,人世间即使有值得人回忆的乐趣,也是短暂的,说到底,世间没有永恒的乐趣可言。
弥勒佛首先告诉弟子们应当常作无常之想,意在告诉我们,世间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美好时光乃至珍贵的生命等,都是变化无常的。官位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令人向往的,没有官位的人常常会投机钻营谋得一官半职,而当他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官位之后,又会利用手中的权利,欺压良民,还有的甚至是以权谋私,大行贪污受贿之事,等到有一天东窗事发,只落得一个阶下囚的可悲下场,有的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真是得不偿失。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胜枚举,诸如,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陈良宇等人,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使不是因为工作作风腐败而丢官,在这个“有能则上,无能则下”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官位的经常变化不定,有升有降也是寻常之事。
时光如梭,也是流逝无常的。我们常常会感叹,我们一天还没有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天时间已经匆匆而去。人从少年到青年乃至老年,虽然是几十年的光景,总还是觉得时光还是如此的短暂易逝。我们常常会看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还在读中学的孩子,几年不见,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成家立业了。时光总是这样的无情,我们常常会觉得在不经意间,已经过去了多年的时光。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记忆,也都会很自然的回忆起儿时的许多滑稽可笑的事情,总觉得那些孩提时代发生的事情是那么清晰地映现在自己的头脑中,仿佛刚发生过一样。可是,转瞬之间就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曾在河边说,时间就像河中的流水一样,没有一刻停息的时候。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对于宽广的宇宙来说,人的生命也是无常的。人生的寿夭穷通时时与我们每个人相伴。在我们周围,常常会见到少年夭折的、中年丧偶的、老年丧子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生的不幸随时都可能夺去一个人的生命。天灾人祸、贫穷疾病、意外事故、见义勇为等都有可能瞬间吞噬一个人的生命。在年初发生的五十年一遇的罕见雪灾中,有一千多名群众在雪灾中丧生,还有一些人在因雪灾造成的交通事故中失去了生命,另有几位电工在工作中殉职。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因为营救落水女青年而牺牲的军官孟祥斌,成为影响整个金华市的英雄,在他火化那一天,金华市为他送别的群众有十万多人,交通也为之堵塞。这些年轻的生命,在刚才还在有说有笑,顷刻之间就与家人阴阳两隔,给活着的亲人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弥勒佛说的第二想是“乐有苦想”。每个人的一生有春风得意的顺境时刻,也会有山穷水尽的无奈之时。一个人总是在这种苦乐参半中度过自己的人生时光。
有则《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说,有一个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因迷路弄丢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人生就像“塞翁失马”一样,在欢乐时应当防止乐极生悲,在磨难时应当念及否极泰来。
弥勒佛所说的第三想是“计我无我想”。所谓“计我无我想”就是在修学过程中,不要执着于我,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假名的存在,最终还是要消亡。我们活在世上,对人对事作适当的计较是可以的,但不能处处都为自己的私利打算,因为我们活在世上,不仅要为自己考虑,还应当为别人着想。人世就是一个因各种关系结成的集合体。如果你不顾别人的利益,处处只为自己打算,那就会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样的人就会受到别人的厌弃。所以,我们在这个尘世上,应当将名闻利养等东西看得淡一些。要知道,无论你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名声和地位,最后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失,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著名的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由此看来,世上根本没有一个永久的我存在,人不要太为自己打算,有时也要多替别人考虑一点。
弥勒佛所说的第四种想是“实有空想”。“实有空想”告诉人们,世间的万物没有一个永恒的存在,现在存在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最后消亡。之所以现在存在只是假名的存在,最终都会归于虚无。弥勒佛之所以这样劝诫弟子们作这种观想,是为了去除弟子们的贪心和执著。因为一般的人都会贪求自己喜爱的东西,比如钱财、美色、古玩等东西。没有拥有的东西在贪心的驱使下总想拥有,已经拥有的东西还贪多勿得。殊不知,钱财美色等东西并不能完全使人生活得快乐,反而会使人为物所累,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发生一些因为钱财给自己带来杀生之祸的事情发生。近年来,时常听闻一些富翁全家被一些暴徒劫财而杀人灭口,我们在为这些丑恶事件感到惋惜的同时,不能不引发对因拥有过多财富遭致祸患的反思。
弥勒佛的“实有空想”在劝诫人不要贪心的同时,还告诉我们不要吝啬。因为一切实有的东西都要消亡,即使你不吃不喝,过分吝啬的守护着自己苦心经营所得到的东西,最后,一旦你身死命终,丝毫带不走一分半文。与其这样,倒不如适当地享受自己的生活,行有余力,还可以施舍家财帮助别人。这样与人与己都是有利的。
弥勒佛向弟子所说的第五直到第九想阐述的是老病死的惨状。其中的“色变之想”是让我们时常想到那些生病之人,他们由过去的充满活力的人,一变而成为容颜消瘦、面色变黄、有气无力的人;“青瘀之想”是让弟子常想病重之人,他们因为疾病的折磨,身体多处充满了病变以至于原本富有弹性是肌肤也出现了青瘀的斑块;“食不消化想”是让人时常想念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他们虽然很想吃可口的饭菜,只是因为自己疾病缠身,入口的食物马上又返回来,看着自己想吃的食物却无法下咽,那可是人间无可奈何的事情;“膨胀之想”是让诸佛子常常想到那些病入膏肓的人,身体到处出现浮肿膨胀的不堪入目的惨象;至于“脓血想”是令人时常想念那些病重和病死之人,他们在死后脓血满地,惨不忍睹。
弥勒佛之所以让弟子们作这几种与病、死有关的观想,是为了令弟子们常常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疾病的痛苦,让弟子们生起厌离娑婆世界的心,并且充分珍惜和利用好人生,努力修持,以期早日往生弥勒内院。
弥勒佛向弟子们讲述的第十想是“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弥勒佛认为,人世间虽然也有一些在普通人看来比较快乐的事情,但这些欢乐与兜率净土的欢乐相比,还是短暂和无常的。这种乐趣是虚幻不实的,欢乐之后常常会伴随着更多的痛苦。譬如一些贪财之人为追求财富而失去了健康;好色之徒因贪图欲乐而沾染上无法治愈的风流病;有些追求虚名浮利的人虽然挖空心思求得了暂时的名利,但一不小心又弄得身败名裂。世间之乐说到底还是不究竟的,有时还会转瞬既逝。所以弥勒佛让弟子们不要贪图世间之乐,因为世情少一分,道念就会增长一分,修行的成就就会更大一些。
弥勒佛在成佛之后举行的龙华三会的第三会上劝诫众弟子要在修行生活中时常忆念以上“十想”,是为了让众弟子们经常思维世事无常、苦乐无常、生命无常的道理,从而让他们不去眷恋人间的小乐,而发愿精进修持,最终得到大解脱。现代的佛子如果在日常修行中能够经常观想这“十想”,相信会更有助于道业的成就。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