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佛教界启动敬造奉化弥勒露天佛像工程时,我参与做了些工作,因此同奉化结下善缘。但我从来没有来过奉化,今天是头一回。奉化是布袋和尚的故乡,是弥勒佛应化的道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的确,这里有世上最开心动人、最弥足珍贵、最经久耐看的笑容……这里令我神往已久。
中华民族是善良智慧的民族,特别善于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既学习借鉴,更推陈出新,因此上下五千年,塑造出了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富有多样性的灿烂文化——弥勒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众所周知,远在五代后梁时期,咱们的奉化人就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勾画出了慈眉善目、笑口常开、大肚能容、随遇而安的布袋和尚之文化形象;从此,“原籍”古印度的弥勒佛,摘下头上的“天冠”而在中国千古住世;从此,寻常百姓的心灵有所引领,朝向了欢喜无忧的极乐世界。
在佛教的三世佛中,弥勒佛是未来佛。未来是什么?佛教认为人对未来的期盼是什么?佛教对人生作如实观,了知世间一切皆缘起性空,而人生皆苦。佛教由一个“苦”字逆观生命的过程,最终证得自我“无明”引发了人的“贪、嗔、痴、慢、疑”,人由是苦海无边。于是,佛教慈悲为怀发愿普度众生,要使众生“苦、集、灭、道”离苦得乐……这就是佛教指出的未来之道。这其中,一个“苦”字悲天悯人,一个“乐”字愿景无限。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是的,未来不是梦。《心经》说,未来需要“远离颠倒梦想”,“真实不虚”,“究竟涅槃”。“远离颠倒梦想”就是离苦;“真实不虚”就是得乐;“究竟涅槃”就是离苦得乐的极乐世界。
佛经说,弥勒担当着接引众生朝向未来的使命。我想,奉化的布袋和尚,之所以能够成为弥勒未来佛的应化之身,正在于他的慈眉善目、笑口常开、大肚能容、随遇而安的形象和作为,生动展现了中国人崇尚和乐的精神。和乐、和乐,和谐而欢乐——这正是从古至今,中国百姓对未来最朴实无华的愿景;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仁爱宽厚、圆融合同、避凶趋吉理念与印度佛教慈悲觉他、平等中道、离苦得乐理念的深度契合。奉化的布袋和尚以他的开心一笑,提升和充实了佛教有关未来的现实内容和人间价值;古印度的弥勒也因之而深入了中国的人心,受到广泛持久的信奉和喜爱。
布袋和尚是印度弥勒的化身,他的笑容是对佛教未来极乐世界的完美诠释。但他的笑容笃定是中国式的,笃定举世无双。昨天我在网上读到这么一段文字,很精彩,摘录如下:“在整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滋养,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被他的笑所净化,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笑容间感受到纯真的幸福。成道后在45年的生涯中,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那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条,他的经典。他的笑深不可知,却是人们心底鸣响的欢乐音乐。他的笑驻留在每个听见笑声的人的心中,他的笑扣动了他的本性,他的笑更创造出了一种人类的共鸣……”
“千年走一回”。弥勒从印度化身于奉化,又从奉化走遍神州大地、走向世界,如今,在许多中国寺院的山门前,都有弥勒佛笑脸相迎。弥勒的笑容告诉我们——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见,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度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弥勒信仰则是奉化人民奉献给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今夜,奉化城因缘殊胜,雪窦寺法喜充满。在这里,我们走近弥勒、亲近弥勒,拥抱着他永恒的笑容;我们也都笑脸相对、笑口常开,也会有一个和谐、欢喜的未来与希望同在!(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