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桌主座上,一位长者泰然而坐。他的面庞方中略圆,慈眉善目。上眼皮由于年老而松弛,然而两点炯炯的目光却像黑夜里的星斗一样,似乎不经意地闪着光芒,反倒射入了仰望者的心田。他并不像什么满腹经纶、踌躇满志的学者,他只像一位慈祥睿智的老人,但我已经一下子就认定了,他老人家一定是妙湛法师。
老人向我微微颔首,嘴角挂上一丝笑意。他没讲什么,连一个字也没讲,然而,我却感到心里是那么充实、那么亲切,仿佛他已讲了许多,仿佛我们已相识许久。妙老反反复复地讲一句偈语: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此生不修行,披毛戴角还。
妙老讲的是出家人要珍惜大众的供养,哪怕是一粒米,也要看得比须弥山还大、还重。对大众供养的最好报答,是竭尽一生的刻苦修行。如果只享用而不修行,下辈子免不了要变马变牛去偿还。
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在穿着深赭色、黑褐色僧装长袍的僧众的围坐中,只我这一个白衣人,聆听一位佛教大师对教内徒众的训诲。我突然感到心头的沉重。
我常常见到的,是信众虔诚的敬养,是僧众坦然的受纳。我何曾想到过,一位德高望重的佛教大师,在除夕喜庆的夜晚,却语重心长地讲着这样一个回报众生的严肃话题。仅仅是能想到提到,已经足以令人感动了,更何况他是那样诚恳、那样认真。他不是说给别人看的。他几乎是在喃喃自语,仿佛一位慈母在除夕的灯下向儿孙们述说着自己一生的做人准则。除夕之后,我只见了妙老两面。
一次是我去向南怀瑾先生辞行。由于事先不相识,又无缘相通,我没有得到听课的席位。所以,初次见面也成了初次别离。先生离座还礼,反倒使我受宠若惊。当然,也正因有此一面之缘,此后我才得以屡受南老师恩惠。
使我难忘的,是看到妙老端坐在讲台左侧。宽容、大度、庄严、肃穆。他似乎在听南老师和我说话,又似乎在看着满堂的打坐人。他置身在数百众之中,却仿佛已面对着白云流水。我想起那天登五老峰归来写就的《登山望海歌》:
登上高山,遥望大海,
波光粼粼,明明就在眼前,其实不在天边。
耳旁又响起海潮的絮语,
其实是山风吹过心间。
另一次见到妙老,是妙老特意在方丈楼为我送行。这一次得以和妙老亲近,谈了不少发展佛教文化的构想。妙老诚心诚意地约我来南普陀讲课,我感到十分荣幸。妙老讲话是东北口音,在南海佛国里听到这么淳朴的语调,备觉亲切。
我毕竟是要走了,尽管和妙老还有不少话要唠唠,但想的是还会来。妙老却比我更珍惜这会面。或许我那时还是年轻了些,一步步走下楼来,没有太多的犹豫。直到走下楼才发现妙老也随之送下楼,直到走出门才发现妙老也随之送出门,直到走开了几十米,当我恋恋地回首一望时,才发现妙老他老人家仍站在楼前,一位八十多岁的风烛残年的长者,手臂倚着年轻的侍者,依旧望着我。
我心头一热,双眼忽然模糊起来。我禁不住回过身去,遥遥地,向着老人家深深一鞠。几滴热泪,禁不住洒在南普陀的净土上。
妙老到北京治病,我知已晚。他刚刚离去,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言。
去年秋天,一位朋友从南方归来,说有极珍重的宝物赠我。自锦盒中取出,方知竟是妙老的一枚舍利,一枚小米大小的略有点微红色的舍利子,静静地躺在一尊大约30公分高的透明的小宝塔里。朋友从来未听我讲过我与妙老的深情,也没有人对他说过我对妙老的思念,但他却将妙老的舍利子捧到了我的面前。
妙老,是您也思念着我吧?
妙老,我眼前这一粒圣洁的米,我心上那一座崇高的山。
——节选于《佛门一粒米》
(文:王志远)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