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将六祖大师的南宗禅文化比喻作一棵智慧树的话,那么,在新兴县听客商读诵《金刚经》而起求法之心是下菩提种子的时期;在湖北黄梅县东山寺开悟时说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真如妙心智慧花开的时期;在四会是禅文化体系成熟结果时期;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大师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度、登坛受戒是大师得到佛教界一致公认成为法门领袖的时期。然后到南华寺弘法37年,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八月初三入涅槃是六祖大师度众无量将智慧之甘露果与大众分享的时期。可见,惠能大师在黄梅顿悟,在四会成佛。四会是禅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发源地之一。
四会市置县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距今2220 周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古县。四会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边缘,因西江、北江、绥江、龙江四水会流而得名。地理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如春,民风古朴诚实、热情好客,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胜地。四会
四会,有世称一绝的十里奇石河;有举世无双的银龙大瀑布;有山青水秀的南田生态园;有岭南千岛湖之称的天海湖景区;有集休憩、娱乐、购物、旅游、观光于一身的十里提园;有400多年栽种历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柑桔之乡生产的柑桔名珍;有岭南最大的玉器交易市场“天光墟”……由来是渡假、休憩、联欢、养生的好地方。有冰河世纪遗留的人类罕见的“地下森林”、享有“第一世界级植物物种”之称的“珍稀桫椤树”、出土各类罕见战国铜鼎彝器的“秦汉墓葬”、“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的“邓村古造纸术”、传承悠久、曲调淋漓酣畅的古典“民俗民歌”等将让你领略四会的沧桑、古朴、悠远、典雅等特质。
有层林叠翠、仙气灵秀、群山绵密的贞山旅游区;这里有远近驰名的宝林寺、宝胜寺等千年古刹圣迹;鲜为人知的是,四会也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顿悟成佛之地。1345 年前,四会这块让禅宗六祖化险为夷的人间净土,蕴育了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东方文化三大圣人之一的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在四会的秀水灵山中隐居15年,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形成了完整的南宗禅弘法体系。
六祖生平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惠能大师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其父卢行瑫原为监察御史。公元620年,其父被贬至新兴县夏卢村为民。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惠能大师降生,其时满室红光,房内异常芳香。第二日,便有二僧造谒,并为其取名“惠能”,而且解释含义说:“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
公元660年,大师23岁,因卖柴时听到客商读诵《金刚经》而开发宿世慧根,到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学佛,8个月后得到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然后遵从五祖的授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在怀集县冷坑上爱岭六祖岩隐居1年。公元661年,六祖大师进入四会,来到龙甫镇营脚灯盏岭扶卢山下,韬光隐晦,隐匿行迹潜修默炼十五载。这15年是惠能大师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如果说,将六祖大师的南宗禅文化比喻作一棵智慧树的话,那么,在新兴县听客商读诵《金刚经》而起求法之心是下菩提种子的时期;在湖北黄梅县东山寺开悟时说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真如妙心智慧花开的时期;在四会是禅文化体系成熟结果时期;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大师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度、登坛受戒是大师得到佛教界一致公认成为法门领袖的时期。然后到南华寺弘法37年,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八月初三入涅槃是六祖大师度众无量将智慧之甘露果与大众分享的时期。可见,惠能大师在黄梅顿悟,在四会成佛。四会是禅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发源地之一。
六祖最伟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六祖禅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开出的奇葩。《六祖坛经》用最浅白通俗的口语化语言开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法门。六祖以真如自性(佛性)作为本体论;通过般若观照来达到顿悟,显发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作为实践要领;而以“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无念,“外离一切相”的无相,“于诸法上念念不住”的无住作为认识论。六祖所建立的顿教法门及其思想体系是独具特色的,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鲜明标志。
六祖倡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使中国佛教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历代的佛弟子实践六祖的教导,以修持指导生活,以生活体现修持。在了生死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世间实践中圆成了出世间的解脱。
六祖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改革家。他冲破教条,直指心性,倡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惠能大师出生于当时文化最落后、最偏僻的岭南地区,从小以砍柴为生,根本不通文墨,却能够一悟之后,超越许多看起来学识高深、见解不凡的师兄,而成为禅宗六祖,将佛教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尊称为“东方如来”,是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佛教人物之一,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大圣人”。根据惠能大师口述整理出来的《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本被尊称为“经”的智慧结晶,照亮千余年来无数智士仁人的心灵。
六祖倡导佛法平民化,主张安心于般若上而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六祖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所以,毛泽东主席称赞说:岭南出了两位伟人,一位是六祖,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并称《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称惠能大师是“真正的中国佛教始祖”。
六祖禅学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后世禅宗和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周敦颐、程颐、程灏以及明朝的王阳明等都在六祖智慧大海中汲取养分,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活力。六祖文化对于中国诗歌、绘画、建筑、艺术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启迪。唐朝文学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撰有《六祖惠能禅师碑铭》。世界六大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美洲玛雅文明)中,其他文明都没落或出现过断代,惟有中华传统文明五千余年来生生不息,始终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这其中六祖禅学思想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功不可没。
六祖的禅法经历代弟子的传播,后来形成五宗(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即所谓“一花开五叶”,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欧洲将六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塑像矗立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启迪世人智慧,净化人心。
而这一切都肇始于六祖得法南来后在四会隐居十五年漫漫光阴中的思考与修持。可见,四会是一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
六祖在四会
六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成熟的黄金时代。
六祖大师在四会期间潜修默炼,创立了从佛性论到解脱论和修行观、认识论都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佛学思想体系,高唱顿悟成佛之说,使中国佛学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一、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六祖的佛性本体论
佛法是围绕着我们每个人“迷”与“悟”这两种心态来展开教化的。我们之所以流浪生死、轮回六道不得出离,就是因为我们不能体认不生不灭的真心,用生死的六尘缘影意识心妄认为真心,处于心迷的状态。所以五祖开示惠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到四会的山区见山民抓老鹰的方法就深受启迪。山民挖一条又窄又深的小沟,比老鹰的身子还窄,沟里放几只刚出壳不久的小鸡,毛茸茸的鸡雏在沟中唧唧叫,老鹰眼尖,它在天空盘旋冲下来就抓,但沟很窄身子不能进去,被卡在沟里,爪子伸进去抓,沟又很深,鹰爪子碰不到地,落空了。翅膀在“啪啪”扇动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因为它脚跟不点地。大鹏金翅鸟,一飞千万里,全靠脚下一点劲,脚不点地就飞不起来。惠能大师见此情景,就想起师父弘忍禅师的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我们不知道用不生不灭的真心如来藏性去修,而是用生灭的妄心意识去修,也会被卡在六道里飞不起来,佛性不能起无边妙用。“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妄念停下来不动念时,豁然显现,了了分明灵明不昧的就是菩提自性,就是本来面目。你不需要怀疑:“这个不是吧?如果是,我怎么不发神通呢?”你要知道,你现在认取的真心,就像婴儿刚生下来,还不能像大人那样起作用,所以要保护他(长养圣胎)将来就能成佛作祖。所以六祖鼓励我们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深明此旨,他教人修行,乃是直指如来藏真心,此心迷之则生死无边,悟之则轮回顿息。中国哲学史上素有性善性恶之争。孟子主张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六祖大师则以佛性论作为本体论。佛性既非性善也非性恶,超越于二者之外,佛性指众生本具的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成佛的本修因。
六祖也是顿悟此真心而成就的。他本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一次在听到《金刚经》后,他觉悟了。从此把握了人生最深层的发展方向,经过苦修和明师指点,他在很短的时间内(8个月)完全顿悟了佛法的最根本要义,大彻大悟了。得法南来后,经过在四会15年的修证,当生就能成佛作祖,成为一个以自身来实证佛法的光辉典范,令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二、 由神秀呈心偈和惠能得法偈说到六祖的实践观
公元660年,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决定传衣钵,让门下弟子各自作偈阐明自心的见解。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禅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般称为神秀呈心偈和惠能得法偈,这两偈的影响不能小看。如五代诗僧齐己诗说:“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两偈直接导致形成了禅宗的南宗和北宗,北宗是渐修,南宗是顿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知;北宗主张由定生慧,南宗主张由慧摄定。
神秀呈心偈是如来禅修法,惠能得法偈是祖师禅修法。如来禅以安那般那入手,都摄六根,侧重息法,目的是断惑证真,是三学六度转识成智的禅法。祖师禅目的是明心见性,一超直入如来地,是即心成佛的禅法。
神秀偈是转识成智的修法,惠能偈是即心成佛的修法。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第六意识是理性的认识,第七意识末那识是悟性认识,第八阿赖耶识是自性认识。神秀偈是从第六意识上起修,从闻思修上起修,所以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六祖偈是从第八阿赖耶识即自性认识上起修,从悟证心的本体上起修,所以是即心成智。
秀大师偈是相对的境界,有染与净,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的对立。能大师偈“本来无一物”指的是通过直观真心本体的方法所达到的一种超名言,绝对立,泯时空的顿悟成就最澄明的境界。
《坛经》实际上就是阐述六祖本人修行和开悟的经验,以及指导弟子开悟的方法。六祖以后几乎所有的禅宗祖师都是根据六祖所说的《坛经》而开悟自性,证得法身慧命的。而《坛经》的思想体系大多数都是祖师在四会隐居十五载悟后起修时期形成的。
唐宋以后,佛教各宗大都衰微,唯有禅宗盛行,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这一切都拜六祖智慧所赐,所以中华文明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都对六祖崇敬有加。比如苏轼礼六祖真身时作《南华寺》诗: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即自知,指月无复弦。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而禅宗的精髓是般若。能大师的祖师禅法是直证实相般若,所以禅门不可以言说表示,所谓不许你开口,开口便错;不许你动念,动念即乖。因为一切的言语思维都是不离情见,而实相理体超出情见之外。
神秀呈心偈和惠能得法偈既有不同,又有联系。从表面看,秀偈与能偈是相对立的,实际上,他们共同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完整的修学方法。
六祖的偈子让我们当下承当,回归到自性本地风光;秀禅师偈教我们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秀偈如金字塔的塔基,能偈如塔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先要渐修,后能顿悟,先修一段如来禅,方参祖师禅。
北宗南宗不可偏废,顿悟还得从渐修入手,量度而后质变。能偈是“高高山顶立”,秀偈是“深深海底行”。能偈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秀偈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北宗实为下手方便,南宗实为向上功夫。所以两位祖师并无争论,只是门下有顿渐之争。故《坛经?渐顿品第八》中,神秀禅师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
所以我们在修持六祖禅法时要圆融秀偈与能偈,知其是体与用、悟与修、定与慧、知与行的圆融统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
从业感缘起与因果来说,今生的顿悟来源于前世及多世的渐修,所以六祖说:“法即无顿渐,人根有利钝。”莲池大师说:“开悟的人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玄觉禅师悟后也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无念、无相、无住———六祖的认识论
六祖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六祖的认识论,也是六祖禅法的核心。
“念”就是认识的主体,无念就是教我们在认识的主体上不要起执著。“相”就是认识的客体,无相就是教我们对认识的对象不要起执著。“住”就是执著于一点,无住就是教我们对任何主客观之境都不要起执著,即在能缘和所缘上都不要执著。
“无念为宗”的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心中一片死寂,它的真正含义是心不染境,就是心不执著任何一处。我们在修行当中遇善恶境界,心中要无着,好事坏事都是缘,缘聚则有,缘散则无,缘生缘灭,不必烦恼。碰到所有善恶境,心都不要染着在上面,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无论别人是赞叹我还是诽谤我,心都不着在上面,心无挂碍。
对众生好就是对自己好,如果能永远宽恕众生,我们的心境就会一天天祥和。倘若动一念去排斥,伤害别人,就等于伤害了自己的慈悲,而失去了寂静安祥。对别人起瞋心,对方还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就已经遭到染污了,所以永远要保持慈悲喜舍的心念。“常乐柔和忍辱法,常住慈悲喜舍中”。因为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乐,全在一念之间。所以在念头上用功夫,人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过着烦恼痛苦的生活。只要回光返照,运用佛法的智慧,烦恼自然就会减少。
面对生活中的创伤和挫折,不要挣扎,痛苦该来的终究跑不掉,因果律就是如此。因此,多余的烦恼和妄想是没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当下,运用六祖的智慧“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保持现前一念清净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六祖禅法对当代的启迪
直到今天,当我们抛开世俗间的种种杂念,以一种清净的心态来重温六祖大师的开示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卓越超然的见识和高妙深广的智慧,让自己的心灵都为之震撼。
六祖所倡导的无念、无相、无住的状态就是悟入空性。佛教常讲“空”,像空性、四大皆空、空即是色,但是对“空”的表达往往过于深奥。其实,“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解脱的状态,即“自由”。是一个人的身心处在一种心无挂碍,完全自由的境界。
“色即是空”意思是说我们的心灵不受物质环境的束缚而自由。“四大皆空”即是对地、水、火、风四大都不再执著,无碍的、自由的境界。
一个人体悟了空性就是有了一个完全自由的心灵,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用非常好的心态来面对所遭遇的状况。要做一个心灵自在(无住为本)的人,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深信自己具有佛性。肯定自我的价值提高到最高境界就是悉达多太子所讲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是指众生人人皆具的佛性,意思是天上天下,唯有佛性最尊最贵。悉达多太子肯定地说:“我有一天可以成佛。”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人权宣言,也是最重要的人权宣言之一。
只有这样自我肯定,人才有办法得到自由。为什么?因为自己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最高肯定,自信心不够,就会跟别人比较,就会陷入两种局面,要么生傲慢的心,跟别人比起来我有学问,头脑灵活,相貌好,年纪轻,有地位等等。要么生自卑心,怨天尤人“我怎么这么不如人?”
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没有办法肯定自己的价值而把自己价值交给别人去评判时,就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况,闻誉则喜,闻谤则怒,心随境转,迷失了自己生命的发展方向。我们都有方向,但不是生命解脱的方向,而是赚钱的方向,成名的方向,很少有人肯定自己生命的发展方向。这种生命发展的方向就是不论我是身居高位还是清扫大街,我都有生命的最高价值——皆可成佛。成佛就是将我们的生命状态由智慧不够、烦恼很多,自私自利的不完善、不圆满有缺陷的形态提升到道德高尚,智慧圆明,大雄大力,无我利他的完美圆满的生命形态。当我们肯定了自我的价值,就会有自尊、自信、这就是六祖开悟时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六祖禅法以佛性论作为本体论,祖师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即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其次,要肯定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不轻视人,不羡慕人,有平等心。不与人对立,不与世界对立,看一切都很好。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
再次,了知无常。知道这个世界上每天晚上有5000人睡着了第二天就没有再醒来,终有一天,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有一天我会死亡。希望在有生之年,实践六祖的教导,得到心灵自由,了无遗憾。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皎洁。
这三个观点(见地)确立后,有四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迅速体验心灵的自由。
第一个方法是超越。不沉迷,不执著,不僵化,遇到痛苦时超越痛苦。如六祖是不识字的樵夫,他能超越而成佛作祖。司马迁受宫刑而奋发作《史记》。
我们要实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超越对身体的执著;观受是苦,超越对享受的贪着;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第二个方法是承担。活在现前一刻,活在当下。如果你还有哀伤和恐惧,你就是活在过去(哀伤)和未来(恐惧)。
我们要以感恩惜缘的心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造福人群,服务社会。
以欣赏的态度和觉醒的慧眼看待这个世界,一朵花开放的时刻看着它开放,凋谢的时候看着它凋谢。
第三个方法是转化。逍遥任运地生活,不论世界怎么变,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来看这个世界,境不转心转。不要让环境影响你的情绪,不要让环境主宰心,要自主转化你的心。不管你遭遇到什么,不要与既成现实对立,它已经显现的时候你应该转化你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可能有些人曾经伤害过我,但是,只要我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转变我的心,这一切都不能再令我不开心。转化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让我欢喜自在地活在每一刻。释迦佛和六祖的智慧告诉我们怎样改变和转化我们的内心世界,佛的大智慧和大慈悲都是从转化内心而来。不能转化就是烦恼(前念着境即烦恼),能转就是智慧、菩提、觉悟(后念离境即菩提)。我们不断转化内心的世界来坦然面对这个世界。
第四个方法是和谐,与世界保持和谐融入。认识到身土不二,我们与世界是一体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我们的心要从器世间的追求物质,穿过有情世间的追求自我实现,进入智正觉世间,随时保持正念,保持觉醒。睁开我们内心的智慧眼,以超越、承担、转化、和谐来看这个世界,世界就是净土。以慈悲的眼来关注弱势群体,如观音菩萨一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超越就是无念为宗,承担、转化就是无住为本,和谐就是无相为体。愿我们能运用六祖禅法点亮众生心中的智慧灯,让我们一起成为觉悟智慧的传播者,为迷惘的人们送去光明,为喧嚣的尘世送去清凉。四会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建议我们充分挖掘六祖在四会的佛教文化资源,举办六祖文化节,传承和弘扬禅宗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四会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西晋元康三年(公元293年)就有慧知法师在绥江边建般若寺,特别是惠能大师在四会潜修15年,数百年后再度为阮公、梁公现身开示佛法。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的四会人现在正大展鸿图,将四会建设成民生利乐,富庶安康的人间净土。(本文节选《四会--六祖成佛之地》(文:大愿法师)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