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起源于《华严经》等多部佛经,大意为,震旦东北方有清凉山,文殊师利菩萨率一万菩萨长住其中应化。因而,五台山被认为是见于佛典记载的圣山,其地位自然神圣无比。同时,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被称为七佛之师,菩萨之母,代表智慧,司掌般若,神通辩才无碍,为释迦佛的法王子,在佛教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与确立,与历代帝王的崇建关系至大。在《清凉山志》卷五"帝王崇建"中,可以看到从东汉明帝至清代康熙等数十位皇帝崇建朝礼的记载,其中包括唐太宗、武则天、宋太宗、元世祖、明成祖等等有重要影响的封建帝王。
文殊信仰的形成与《华严经》的传译有关。依据佛教,《华严经》为佛陀最初所说的经,义理圆融,浩淼精妙,有"经王"之誉。文殊菩萨为华严会的上首弟子,与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并称华严三圣。从北魏开始,华严传入五台山,一直到今天,五台山研习尊奉华严的传统一直未变,始终是佛教华严宗(创立于7世纪,又称贤首宗)的重镇。这是文殊信仰的经典、宗派和修行实践依据。
隋文帝赦令在5座台顶建寺供文殊菩萨像,是为五台顶供奉文殊之始。
文殊信仰的普及与唐代不空三藏及华严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有关。不空三藏为锡兰(今斯里兰卡)人,游学印度,后入唐传法,为唐密宗师,被尊为"开元三大士"之一。大历四年(769年),向唐代宗上奏折,请将文殊菩萨供奉于天下寺庙斋堂的罗汉宾头卢之上,认为大乘密教皆因文殊菩萨流演,"镇在台山,福滋兆庶",并一再上疏,指出举国崇奉,可使皇图永固,国泰民安,福寿崇隆。代宗准奏并多次下诏,命于京城及天下佛寺,各建文殊院一处,并以观音、普贤菩萨为文殊菩萨协侍。不空三藏的高足含光在五台山建立金阁寺。"生历九朝,七帝门师"、享寿140岁的澄观国师,则于大历十一年(776年)至贞元十一年(795年)驻锡五台山大华严寺(今显通寺),二十年中潜心攻读《华严》,著有《疏钞》、《纲要》等著作,后人辑有一百余卷。澄观国师的著述阐发使华严教义广弘于天下,文殊菩萨的信仰有了更深的教理依据和更广的信众影响。
自元迄清,文殊信仰的传播又与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兴盛有关。元代尊为帝师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萨迦班智达、五祖八思巴均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自明代开始引入五台山的格鲁派开宗祖师宗喀巴也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而明成祖迎请噶举派教主噶玛巴四世进京供奉后驻锡显通寺,并赐封如来大宝法王的封号;而清代雍正的国师格鲁派活佛三世章嘉若比多吉则驻锡于镇海寺。
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崇奉不仅使文殊菩萨信仰有更深广丰富的内涵和更坚固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五台山汉、藏两种传承,汉、藏、蒙、满多个民族信众和谐共处的格局,具有珍贵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自唐宋开始,还传到了日本、韩国、尼泊尔、泰国等地。唐贞观年间,新罗高僧慈藏来五台山求法,归国后将溟州白头山之大根脉改名为五台山。后孝昭王又在五座台顶上建造了文殊院。唐宋时期,日本僧人至五台山求法不绝,唐代日僧圆仁归国后以五台山大华严寺为楷模,在比睿山延历寺建造文殊楼。宋太平兴国年间,日僧成算改称爱宕山为五台山,改称栖霞寺内的释迦堂为清凉寺。
到今天,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更为兴盛,早已传遍了全球。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