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在北京广济寺,接受了法鼓山电视制作人张光斗居士一行五人的采访。据悉,法鼓山正在筹划摄制纪念圣严法师圆寂一周年专题片《他的身影》,张居士此次来大陆的目的是采访一些包括佛教大德在内的知名人士,以了解这些人对于圣严法师的评价。
张光斗:您跟师父(圣严法师)结缘的经过,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
学诚法师:圣严法师与我的因缘很深,1988年4月11日,我在中国佛学院上学的时候,就聆听过他的开示,他勉励佛学院的学僧们要遵循戒定慧的修学次第,健全僧格。1998年7月,两岸首届佛教教育座谈会在台湾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佛教协会与台湾中华佛教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我在会上又听到了圣严法师的开示,对于两岸佛教的教育,他一直非常关切,并且思考着怎样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以及怎样推进两岸佛教教育。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召开,9月底选举结束之后,我们邀请圣严法师带领500人到大陆6个省的27座寺院进行佛教圣迹的参访,这也是我到中国佛教协会上班之后办的第一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我还回到福建莆田广化寺接待了圣严法师。这次活动结束以后,圣严法师出了一本书——《五百菩萨走江湖》,书中还有一大张我和圣严法师的合影,使我印象很深。2003年9月8日,第二届两岸佛教教育座谈会在北京中国佛学院召开,圣严法师也来参加了。在会上,我又听到了圣严法师的开示,他说我们出家的法师不仅仅是一个法师,还应当成为“宗教师”。然后,他还讲了汉传佛教的完整性、汉传佛教的系统性,他说汉传佛教的多元化是未来整个世界佛教文化的领头羊,今后汉传佛教的责任非常重大,它的教理非常丰富。那天晚上我们还一起用了餐。2005年4月,海峡两岸四地佛教圆桌会议在海南三亚举办,圣严法师在会议上说,两岸佛教界法缘、血缘极其地深厚,我们早就统一了,统一在中国佛教,大家听了这些话以后,非常感佩。2008年汶川地震时,圣严法师第一时间派他的弟子们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种种活动,捐款捐物,使我们非常感动。2009年2月,圣严法师功德圆满圆寂,法鼓山住持果东法师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后,我就与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一起前往了法鼓山。在圣严法师的遗嘱中,对于自己圆寂以后的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遗嘱完全体现了他的心灵环保理念,这种心灵环保和自然环保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圣严法师把自己的后事也当作教育来办,从这也可以看出一位大德无量的功德。
你们今天来采访,使我想起了这些事情,在海内外的各个宗教会议上,我常常遇到圣严法师,并向他请教如何使汉传佛教参与到国际各种宗教交流对话活动中,如何把汉传佛教介绍到国际上,每次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感触。
张光斗:您的记忆非常明晰,每个时间都记得这么准,让我们非常感佩。您把我们想问的问题一起都给回答了,我们非常感谢。不过我想说,师父(圣严法师)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有好几种身份,他既是道场的创办人,又是学者,又是作家,又是一位社会关怀者,从您的角度来看,就圣严师父“他的身影”来讲,您觉得他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学诚法师:我觉得,圣严法师既是一位有修行的佛教大德,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行者,他在佛教文化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在佛教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方面功不可没。他对中国佛教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所做的工作,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他是日本立正大学的文学博士,他把“禅”带到了西方,西方人在中国比丘的身上学到了禅法,圣严法师在这方面的成就非常了不起。同时他又能够同世界上面不同宗教的领袖进行宗教对话,也办过诸如此类的宗教对话会议,在这些方面,可以说得上是首开先河的。
张光斗:师父(圣严法师)圆寂以后的植存仪式您也参加了,他让我们所有人遵守他生前的遗嘱,尤其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做了一个现身说法的示现——把他的骨灰放在法鼓山的生命园区里。甚至不分宗教的,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只要赞成他的这个理念,都可以葬在那里。对于植存这件事情,学诚法师您有什么样的观感?
学诚法师:圣严法师的骨灰植存真正体现了他的环保思想,是最生动、最实在的教材。圣严法师主张,佛学研究就是自己研究自己的生命,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最后将自己的骨灰回归大地、回归自然。现在地球上面环境恶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圣严法师的骨灰植存对于殡葬方面的改革也就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乃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了圣严法师的这种超前的做法,都深受启发,也非常地尊重。
张光斗:您也是师父(圣严法师)在菩提道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同行伙伴,虽然他比您年纪大很多。您对他和法鼓山都非常地了解,希望您能借这个机会,对法鼓山的僧俗四众说一些勉励的话。
学诚法师:圣严法师殚精竭虑地用一生来建立法鼓山新型的僧团,我常常读圣严法师的书,以及他对于僧俗四众的开示,我感到非常地亲切。我在北京龙泉寺也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僧团,此前我在法门寺、广化寺都担任过住持,从1989年开始,已经2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新的时代,新的时空因缘下,我们怎么样来组建僧团,特别是我们出家的比丘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样来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成就佛教的事业,我们将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资讯也这么发达,出家人的寺院与外界可以说已经没有隔离了,寺院和外在的社会可以说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社会上的种种信息不知不觉地就会传播到寺院里来,通过网络、收音机、报纸、各种各样的刊物、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等。出家的比丘怎么样来巩固自己的道心,怎么样在佛法的闻思修上能够不断增长自己内在的功德和力量;同时又有能力来回应社会上的各种资讯对我们出家人道心的侵袭?因此既要保证出家人的闻思修不间断,同时又要勤修戒定慧,寂静、安乐;另一方面,又要普度众生,承担如来的家业,关心社会,服务众生,走进人群,所以对现代的出家人来讲,挑战是很大的。只有建立一个清净和合的僧团,只有把寺院的各种防范措施做得比较到位,只有寺院里面的各种功能比较具足,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同时,我主张出家人要分工合作,对人才要分门别类地去培养,有些人在学业方面专门做研究,有些人做佛教的事业,有些人专门从事佛法方面的修行,这样也就是学业、事业、道业都有人去承担。我们一生以八十岁来算,二十岁出家,二十岁到四十岁以学习为主,这个学习呢,除了经律论以外,还有各种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典籍,乃至外语;四十岁到六十岁,以做事为主,是以报恩、承担、做佛教的事业为主;六十岁以后,以个人修行为主。所以我在龙泉寺对僧众的一个要求,就是把学业、事业、道业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并不是说在学习的时候就不需要修道,在学习的时候就不需要做事,而是每个阶段各有所重。
法鼓山这个道场办得很有特色,果东法师、惠敏法师、果品法师承担心都很强,他们对法鼓山的事业的承担以及圣严法师大悲大愿的继承都很尽心。前不久中国佛教协会派出几位年轻的法师到法鼓山学习,他们回来以后也有很大的受益。今后,中国佛教协会跟过去圣严法师在的时候一样,会重视加强发展同法鼓山以及台湾各个道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两岸佛教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谢谢!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投稿:0311-67908356 信箱:(国内) (国际) QQ:983700265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311-67908356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