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评论荟萃 > 嘉木扬·凯朝

凯朝博士:浅谈佛教僧侣办理养老保险、社保基金的意义得失

2009年05月06日 09:00:59 佛教在线 点击:0

故往今来,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无分别心。释迦牟尼佛说过,只要人(包括一切众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无论是谁都摆脱不了生老病死四想的痛苦,乃至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古德也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目前,我们提倡 “以人为本”(与佛教界提出的人间佛教、弘扬世间法一致)创建和谐社会。如若人都做不好,那又如何谈得上成佛呢,因为“人成则佛成”。

佛以及各宗派的祖师们从来也没有说过,出家就断尽一切烦恼,就不会受任何疾病,要知道,出家皈依佛门成为僧侣,乃佛教四众弟子之一。如若利用好佛教寺院这个清净的环境,殊胜的道场,如法修持,将会有健康的身心。反之,如若懈怠,则将会有四种邪气(俗气、阔气、官气、霸气)侵染内心,那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僧侣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师,过好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乃至一生,静心修持,则难行能行,难学能学,也就不会生病。这是对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大德而言,一般的僧俗是难以达到的。因为,一般的僧俗是很难守住身、口、意三业。如果人确实一生能守住身、口、意三业的话,那就能够达到“即身成佛”的果位。也就应合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开示的,“不行难行业,不获难得果”的道理。

佛教是宽容、包容的宗教,我国的宗教政策规定宗教信仰自由,谁也说不好今天出了家,日后就永远不还俗了。我以为,中国佛教界要为佛教自身和社会培养两用人才,从长计议,这样更能够体现佛教本身的慈、悲、喜、舍的精神。即使从佛教寺院还俗,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说白了,佛教不能做“自了汉”,要先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佛教的宽宏、包容之心。正信的佛教要主动关心社会,不仅培养佛教自身人才,还应着眼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这在有些国家已经实践了多年。如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等地区的佛教界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高僧大德们已经像菩萨一样,主动为社会和大众切身利益精进于普度众生的菩萨道上,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方方面面的人才。我们要认识到,现在是信息时代,真正的高僧大德不会光考虑自己,他们会像地藏菩萨一样,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包容心,义无反顾地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佛教的自身建设,这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佛教团体内部自身建设的好坏,直间影响到佛教信徒和社会人群。信仰坚定的佛教僧俗,他们是不会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会首先考虑人民大众的利益。诸佛、菩萨宏愿的实现,就是因为没有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他们能够离苦得乐,最主要的还是以“心”做事,别无他求。他们有 “自未得度先度他”的慈悲心,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菩萨心肠。所以说,佛教界应面对现实,以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众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世间的一切。应知道,我们不可能一进入佛门,出了家,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佛祖早就对众生讲过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两个方面的修持道理,及显宗“多生成佛”,密宗“即身成佛”的见解。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全仗众生选择。行者认为哪一法门适合你修持,你就去实践,这是关键。释尊开示说:“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我认为,有条件的佛教寺院,要依照社会的发展,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积极适应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继承和发挥佛教界古德提出的“人成则佛成”的教诲,认真学习、勇猛精进,即会取得成绩。当前,我国形势好,宗教政策好。应当知道,如果我们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国家,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将如何谈得上“养老保险”、“社保基金”的加入呢!我们宗教界在寺院修行的僧侣参加了各种保险,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宗教政策落实和社会法制的健全。我相信,中国佛教的兴旺是随着我国各领域的改革与开放大发展而发展。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走向小康的盛世。我们应该有新的理念,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良传统,先成人后成佛,从“心”开始。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查看更多>>

最新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

我要提问

VIP用户名: 密码: 我要成为VIP会员
 

嘉木扬·凯朝简介

嘉木扬·凯朝(汉名:吳宝全),蒙古族,1963年生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祖籍内蒙古哲盟科左后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于1981年来北京雍和宮修学蒙藏佛教。跟随恩师嘉木揚·吐布丹法师等系统地修学了蒙藏佛教经论和各种仪轨。1990年毕业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毕业后,回雍和宫主要研究蒙藏佛教以及教学、翻译工作。汉译了北京雍和宮住持嘉木扬?图布丹法师藏文著的《释尊本生记》1995年和《吉祥果聚塔缘起及佛塔浅论 —见而获益希奇莲花乐园》2007年,先后出版于民族出版社。于雍和宫副住持胡雪峰法师先后编译、译著了《藏汉蒙对照佛教日诵》( 2000年)和《藏汉蒙对照无上瑜伽部大威德金刚十三尊成就仪轨》(2006年) 于民族出版社出版。

1993年赴日本,在爱知学院大学著名佛教学者前田惠学教授座下攻读了硕士、博士课程、2001年7月获博士(文学)学位。在日留学期間主要研究了中国、日本、蒙藏佛教的阿弥陀佛信仰(硕士论文)和《蒙古佛教的形成过程与蒙古文化》(博士论文)2004年于日本法藏馆出版,书名定为《蒙古佛教的研究》。其间又学习了原始佛教,熟读巴利文佛教文献。2001年回国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其间2002年4月~2004年3月以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別研究员与日本同朋大学中村薫教授共同研究了《日本净土思想与蒙古佛教的净土思想比较研究》。发表过多篇蒙藏佛教和汉传佛教净土以及日本佛教净土方面的学术论文。 社会兼职: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研究员、日本同朋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佛教在线——蒙古佛教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主任等职。

特约信息服务:15810041584

传真:51662115转8013    技术支持:13391787800(24小时)   信箱:admin@fjnet.com   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3391787876/13391787875    010-51662115转8027或8026   010-51656995

投稿:13391787886   010-51662115转8005   信箱:news@fjnet.com(国内)fo84000@gmail.com(国际)   QQ:983700265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8-11C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Copyright 1999 - 2011 佛教在线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QQ:1279236572

All Rights Reserved Buddhism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