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数次误传之后,新加坡总理公署发布了确切文告:开国总理李光耀(1923-2015)于3月23日凌晨3点18分安详离世,享年91岁。
“我们爱他,也恨他;尊敬他,也鄙视他;珍惜他,也厌恶他。”一位新加坡青年的感慨与评论,或许正是李光耀对新加坡及当代世界多重影响的生动体现。
作为一位世界级的政治家,李光耀个人的宗教背景、对宗教的看法,以及他对新加坡宗教政策的影响,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关注。
李光耀成长于一个三世同堂的华人家庭,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孝顺父母,忠于妻子,好好抚养孩子,善待朋友,服务社会,努力做一个君子,李光耀自幼浸淫在这些华人文化基因之中。儒家的哲学观念甚至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治观,李光耀认为,如果想要一个社会良性运转,就必须要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必须优先于个人利益。新加坡因此建构了与美国式个人主义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使得新加坡引人瞩目,也引发争议。
与所有的华人孩子一样,每逢清明节,李光耀都会跟着父亲到爷爷的坟前扫墓、献祭品、烧纸钱,跪拜叩头。祭拜祖先,这或许是全球华人最重要的宗教性体验。
受华人传统的信仰方式影响,成年后的李光耀并没有建立独一的宗教信仰,但他并不排斥宗教,而是乐于学习各种宗教,博采众长,改善身心,指导人生。李光耀曾经向朋友学习静坐,还颇有体会:“我发现静坐有助于睡眠。你会感受到一种安宁与平静。一天的压力和忧虑都被排出去了,睡眠问题也变少了。”李光耀不是基督徒,但不妨碍他理解基督教的婚姻与家庭的观念。他曾经这样描述与夫人的关系:“总有一天,我们都要离开的。我不知道谁会先走一步,是她还是我,所以我对她说,我一直在看着基督徒的结婚誓言,最好的一句是‘无论病痛或健康,无论结果如何,都爱他、照顾他、珍惜他,直至生命的尽头’。我告诉她我会尽量陪伴她,能多久就多久。她是明白的。”学习运用但不归属于某一宗教,李光耀个人对宗教的态度其实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宗教态度。
作为一名政治家,李光耀面对的是一个种族、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国家。如何看待国民的宗教信仰?李光耀秉持了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哲学,主张信比不信好。他说:“我鼓励人们要有信仰,因为不管是信神或是信仰别的宗教,都有助于抗拒不良风气和使人产生回归感。”
在国家层面,新加坡在政教分离的原则下,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在这个700多平方公里、500多万人口的国家,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等宗教,都得到自由发展,各尽其能地为信众与社会服务。政府的底线是“宗教团体不应该卷入政治”,比如在服兵役、堕胎等问题上,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看法,但宗教团体必须服务、服从于国家法律。1989年,新加坡发布了《维持宗教和谐白皮书》,系统阐述了新加坡的宗教政策与实践。
在李光耀的思想中,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征服世界,新加坡需要宗教与种族的和谐共荣。新加坡政府有一个由不同宗教的领袖组成的“宗教联合会”,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锡克教和拜火教的领袖等,主席职位每年一换,轮流担任。联合会鼓励不同宗教的信徒经常接触,促进彼此间的容忍、谅解和互相尊重,避免分歧和争论,求同存异。新加坡宗教联合会的设计体现了李光耀的宗教观念,而联合会几十年来的实践,也在发挥多元宗教在新加坡社会的积极作用,促进不同族群间的团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魏德东简介
魏德东,哲学博士,副教授。1982至1986年在南开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先后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86至1991年任职于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2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任教。1999年3月至9月由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CLS)资助在美做访问学者,考察全美宗教概况。2000年10月至12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佛教学院讲授"唯识学概论"。2000年起为美国科学研究宗教学会、美国宗教社会学会会员。1997年至2004年任中国佛学院兼职教师,讲授"印度佛教史"。
传真:51662115转8013 技术支持:13391787800(24小时) 信箱:admin@fjnet.com 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3391787876/13391787875 010-51662115转8027或8026 010-51656995
投稿:13391787886   010-51662115转8005 信箱:news@fjnet.com(国内)fo84000@gmail.com(国际) QQ:983700265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8-11C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Copyright 1999 - 2011 佛教在线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QQ:1279236572
All Rights Reserved Buddhism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