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内容

南京专家调查丝绸之路

2008年01月19日 14:35:38 佛教在线 点击:0

佛教在线南京讯 近日,中亚多国启动联合为“丝绸之路”申遗的概念,这条穿越欧亚大陆的干线再次为人们关注。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但这些石窟为何有的是壁画有的是雕刻?除了政治佛教等外在因素外,还有什么自然上的内在联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丹霞地貌的科研角度,首次寻找丝绸之路沿线出现大量佛教石窟之间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条件。这些研究成果,或者可以在游客去拜访时,添加新的欣赏角度。

现象

艺术群落密集特殊地理段

作为世界上最为悠久漫长的一条文化走廊,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中亚及印度的交通,也是佛教东传中国的主线,这一干线上,聚集了大量佛教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

佛教沿丝绸之路东渐的主要路径分为两条:南线从白沙瓦传入,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东渐,经喀什(或莎车)、和田、米兰、楼兰等地,体现的是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境内)的佛教艺术风格;北线从巴米扬(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传入,沿天山南麓向东,经库车、阿克苏、库尔勒、吐鲁番等地,体现的是巴米扬的佛教艺术特色。南北两线在敦煌汇合,后沿着河西走廊逐渐进入传统汉文化区,经玉门关、酒泉、张掖、武威抵达兰州,再分为两支,沿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分别传入西安。佛教文化的深入,让丝绸之路沿线充满了大量形式各异、艺术精美的佛教石窟。

然而,研究发现,大多数石窟开凿于丹霞地貌区。以甘肃为例,石窟基本开凿于丝绸之路沿线,其中2/3位于丹霞地貌区。

著名丹霞地貌研究者黄进截至2006年6月的统计,中国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有723处,其中陇山周围、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及其向天山南麓延伸的狭长地带是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这一“狭长地带”与丝绸之路主线相一致,因此沿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线,逐渐形成了丹霞地貌和佛教石窟相互结合跨越自然与人文界限的特殊文化地理现象。

研究

丹霞地貌决定表现形式

葛云健介绍,调查发现,沿丝绸之路石窟最集中的地区几乎都是丹霞地貌分布的集中区,而非丹霞地貌区,要么没有石窟要么就是石窟比较零落。比如,中段的阿克苏地区、吐鲁番盆地,东段的陇东地区、天水地区,都分布着大量的丹霞地貌,石窟也呈集聚分布。但是,塔里木盆地南北道也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路线,但石窟仅分布于北道的干线上,南道地表因以松散沉积物的粉砂为主没有发育丹霞地貌,因此几乎无石窟和在悬崖上开凿的居室,以佛寺为主。

据了解,丹霞地貌的组成物质为红色砂岩,结构致密均一,硬度小,易于雕刻,垂直节理发育,往往形成高达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与崖壁前的河流组合,有利于突显佛像,营造庄严的佛教气氛。葛云健说,红色砂岩的水平层理,在差异侵蚀下,形成额状洞,只要稍加开凿就可以形成石窟,如屋檐突起的坚硬岩层残留,对石窟能起到遮风挡雨,防止太阳暴晒的作用。西北地区的丹霞地貌顶部发育黄土盖层,黄土在不充分的雨水下渗作用下,形成坚硬的盖层,保护下伏红层不易被侵蚀,使得石窟更加稳定。因此,从地貌形态和岩性等方面考虑,丹霞地貌都是丝绸之路沿线开凿石窟的第一选择。

而另一方面,岩性是决定石窟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岩性,因组成物质的差异,粒度粗细,胶结程度各有不同,带来了不同的石窟艺术形式。白垩纪砂岩,岩性结构均匀、致密,雕刻性好,适合精雕细刻(炳灵寺);第三纪砂砾岩,质地坚硬粗糙,不宜精雕细刻,适宜创作石胎泥塑(麦积山);第四纪砂砾岩,胶结比较松散,质地粗糙,不适合雕凿,以壁画彩塑为主(莫高窟)。

调查

6大石窟群的“差异性”显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葛云健博士告诉记者,她的导师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实地调查石窟的差异性。而这些结果给她本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地貌形态和岩性等特点,赋予了石窟不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她介绍,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差异、石窟集聚情况、石窟风格差异,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分为6个单元。

以龟兹为代表的丹霞石窟:古龟兹(中心地在今新疆阿克苏的库车、新和、沙雅、拜城一带)自西向东存留的石窟达10余处60多个。龟兹地区的丹霞地貌由砂砾或砂岩组成,夹有泥岩,出现悬沟甚至形成红色岩柱,一般坡面陡直,岩层较软。

由于该地区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对僧徒的个人修行特别重视,一般都利用陡峭的砂岩壁开凿石窟,或在石窟外又造平台,平台上建佛塔,因此龟兹地区的石窟都位于低山带河谷两侧。由于石窟岩体多为第三纪砂砾岩,胶结性差,结构松散不适于雕刻,石窟内容为壁画和彩塑。

多民族文化交汇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地区的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其中以莫高窟最著名。莫高窟岩体为砂砾岩,呈浅红色。

围岩测试表明:石窟的砾岩为弱质岩,岩性单一,多为半胶结砾岩,个别部位分布有层状粉砾层。层状粉砾层影响了岩层的强度及稳定性,这种岩层便于开凿洞窟但不适宜精雕细刻,因此敦煌石窟以泥塑造像、壁画为其特色,石刻造像极少。

河西走廊地区丹霞石窟:沿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向东分布酒泉附近文殊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大多采用中心塔式窟型,方形或长方形,中心柱分三层,每层上宽下窄。这里的丹霞地貌物质以中薄层的红色砂岩、泥岩以及泥质砂岩互层为主,岩性软硬相间,易发生差异侵蚀。在不充分的雨水下渗作用下,砾石层上覆厚层黄土中的钙质或硅质淋溶到下层砾石层,混合侵蚀剥落的细粒物质,将砾石层胶结起来,形成了坚硬的盖层,保护下伏红层不被侵蚀。雨水浸湿上覆黄土,泥浆顺陡崖滑下,形成含泥量较大的钙质柱乳,粘附洞穴的崖面上,形成方格状的凹槽和突棂,组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窗棂,随着砾石脱落及进一步风化,在崖面上形成一些洞穴,为开凿石窟提供了方便。

河湟谷地地区丹霞石窟:该地区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宁、积石山、刘家峡、临洮、卓尼等地。由于该地区降水强度较大,蒸发量大,温差较大,物理化学风化明显,岩石表面富积铁氧化物,整个山体呈现鲜艳的红色。另外因为黄河强烈下蚀,发育曲折的深切峡谷,峡谷两侧多形成连绵高耸的陡崖峭壁,如临洮等地发育的“宫殿式丹霞地貌”,坡陡身直,雄伟壮观,为开凿石窟提供优越的条件。因此石窟多是直接在陡峭的崖壁上利用自然洞穴雕凿而成。

陇东地区丹霞石窟:由于小地貌的因素,成为西北丹霞地貌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发育类似东南地区的典型丹霞地貌。由于受中原佛教建筑艺术的影响,加上林木资源比较丰富,当地石窟建筑部分采用了木结构。石窟类型有崖阁、山楼、走廊等多种形式,显示出佛教的“中国化”。

陕西彬县丹霞石窟:彬县位于西安西北100多公里处,大佛寺是陕西最大的石窟群。这里的岩性为早白垩纪红色砂岩,岩壁接近垂直,上有第四纪黄土堆积。由于临近长安,这里的塑像基本保留了当时长安城的佛教艺术风尚,是大唐帝国的佛教典型代表。

延伸

丹霞地貌有助人产生“幻想”

虽然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都是砂砾岩,但是,各地岩石中砂岩和砾岩比例、胶结物的比例、物质成分组成仍存在差异,因此丝绸之路沿线各石窟采用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如武山拉稍寺的岩石由下三纪紫红色块状细砂岩组成,岩性坚硬,不适合进行深凿,以浅浮雕彩绘为主。

须弥山和天梯山因其由第三纪砂岩构成,结构均匀致密,适宜雕刻,所以两地都采用石刻塑像的手法。

而且岩性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石窟塑像的装饰风格。如比较甘肃石窟中的唐代造像就能发现,庆阳北石窟中的造像衣饰简洁,朴实无华,而炳灵寺造像小巧玲珑,麦积山的塑像则华丽精细。

这主要是因为,炳灵寺的石雕较多地受到泥塑的影响,石质也不坚硬,适于进行细作。麦积山岩性坚硬,塑像基本都是泥塑,运用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影塑等手法,装饰色彩艳丽,显得富丽生动。

北石窟的雕像全部为石雕,但当地岩石属泥质胶结砂岩,胶结物约占20%,孔隙度高,结构松散易风化,遇水易崩塌,因此难以进行复杂华丽的装饰,佛像以朴素无华传世。(信息来源:金陵晚报 于飞)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