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博物馆内收藏的贝叶经
佛教在线西藏讯 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次旺俊美介绍,初步确定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贝叶经写本(包括部分纸质梵文、藏文转写本)共1000多个函(种)、近6万叶(页)。
文献价值极高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当时,佛教徒们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贝叶经源于古印度,西藏保存的贝叶经多系公元8世纪至14世纪从印度引进。
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和藏传佛教的人文环境,为保存贝叶经创造了条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说,西藏贝叶经的内容对包括藏传佛教在内的佛学研究、南亚研究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西藏梵文贝叶经在内容上,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关系密不可分,基本涵盖了西藏传统的“大小十明”文化,是研究佛教史、佛教翻译史、科技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在7个地市设立保护机构
据介绍,西藏贝叶经保护受到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专门协调小组,西藏自治区成立了贝叶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在7个地市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次旺俊美说,该机构在全方位、全覆盖的普查登记基础上,对西藏全区41个县的65个单位、寺庙和3处遗址、部分民众家庭开展实地调研,开展了大范围复查验收编目影印。
布达拉宫管理处长尼玛丹增说,贝叶经是布达拉宫馆藏文物的珍品、稀品,为确保万无一失,布达拉宫妥善选择了贝叶经库房,安装监控设备,专柜存放。
发展中国贝叶经学
贝叶经的保护研究,是保护人类文明成果、抢救传统文化遗产、推进特色文化发展的重大工程,对这些文物资源进行深入保护整理和研究利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西藏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西藏将进一步推进贝叶经研究利用,加强贝叶经保护管理和学术研究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相关学科建设,并推进贝叶经研究中外学术交流,适时推出西藏贝叶经研究丛书,争取将贝叶经研究纳入国家规划,逐步建立和发展以西藏为学术重镇的中国贝叶经学。
寻经6载初成正果
2006年,中国正式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西藏梵文贝叶经保护项目。考虑到贝叶经极其珍贵的价值,在经过一年的初步统计调查之后,次旺俊美等决定沿着历史上梵藏译经活动及译师的足迹,登门验收、就地影印,“不放过每一片贝叶甚至残片”。“藏有贝叶经的一些寺庙,地处偏远的深山密林,路途十分艰辛”,次旺俊美回忆起寻经路,感慨万千。
在泥泞的山路行进,卷着裤管推车,徒步翻山越岭,这些都成为“家常便饭”。
“但是一想到这些封存了上千年的贝叶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影印保存,以便于今后深入研究,大家都觉得辛苦也是值得的。”次旺俊美说。
寻访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和七地市的工作班子、专家们复查验收了全藏41个县的65个单位、寺庙和3处遗址、部分民众家庭,在对西藏现存梵文贝叶经写本资源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普查登记的基础上,还对现存贝叶经进行了影印、建档。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