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泰然自若、仁慈安详,依旧是一袭杏黄色的袈裟,缓缓走上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讲台,微笑着抬起宽大的衣袖轻轻挥手,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令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3月22日上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世界佛光总会会长星云大师受聘南京大学中华研究院名誉院长兼客座教授,应邀在中华文化研究院的首场报告会上开讲。他那充满禅机的妙语令人回味深思,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更令人心神激荡。
“一朵花的盛开”
“84年前,我出生在江苏扬州江都;72年前,我剃度出家,就在南京的栖霞寺;60年前,我前往台湾创建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一开口,星云大师仍是浓浓的扬州口音。
星云大师回忆起早年与南大的一个因缘:“当年我在栖霞寺出家时,家师常让我到南京送信,我一早就出发走路去,记得当时为了抄近路,我常常要穿过一个校区,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学校就是南大。”星云大师感慨,原来是南大给了我道路;而要人人自道,也唯有教育——唯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气质,才能增加国家的动力。
“一朵花盛开,需要泥土、阳光、空气、水分,结合了许多关系因缘,而我所认为的中华文化,也应当是兼容并包的。”星云大师说,我们谈到中华文化,往往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看起来文化不是一个武器,但是文化的力量至大、至深、至广。文化不是彼此压制,我们倡导的文化是友好的、包容的、互相尊重的。大才能容,中华文化不仅包括儒释道等,还应该包括各教各派,并与世界的文化相融合。
大师在演讲中十分肯定南京大学在弘扬中华文化上的努力。他说,南大有上百年的历史,希望南大能再发展,再提升,培养人才,把根本壮大,让中华文化能够弘扬到全世界。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
星云法师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懂得一个道理,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家一起共生共存。人和人之间不只是相互利用,我们应当懂得‘给’,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世界、给全人类帮助和关爱。”
星云法师回忆起几十年来游走世界各国弘法,深感过去外国人歧视中国人,说到佛教,只知李小龙和少林寺功夫。但现在,我们可以首阔步挺胸,为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可以发挥我们自己的专长。也因此,要更懂得“给”,乐于贡献服务。人类文化是共融共生的,“无我”不是消灭自己,而是扩大自己,把“我”跟人类全世界融合在一起。未来时代是服务的时代,给人家欢喜,自己也欢喜。
大师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豪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他幽默地说,“30年风水轮流转”,过去是欧洲、美洲,会“转”到亚洲的。依靠每个人的努力,这个世界会因为有中国而充满希望。
趣说“金钱”与“爱情”
“我有时候觉得,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人生当提起时就提起,当放下时就放下。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也应该这样。用的时候才需要,不用的时候放银行,在身边反而不安全。”星云大师说,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欲;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最重要的是,再多的金钱买得到世间的物质,但买不到智慧,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人要懂得放下,钱不是要来的,是自然来的。人生不要只看到金钱,还有智慧、欢喜、健康。人生需要很多的东西,譬如阳光、空气,这是无形的财富,把财富放大是我们应有的思考。
大师又说,有人认为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在美国是一场闹剧;希望在我们中国不要弄成一场丑剧;夫妻之间难找难遇,要心甘情愿,要互相体谅、互相赞美。对于出家人,爱有很多很多,不是爱一个人,要爱大家。(文:朱晓华、刘作楣)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